A+榜樣 | 空間榜樣第五期設計師 朱志康
朱志康來自臺灣,在豐富的文化熏陶中成長,從他的設計中總能看到中華文化元素融合其中,不是表面的雕龍畫鳳,而是深層的文化內涵;他對情境的敏銳觀察,能牽引出人們記憶中的情感,這就是他的作品能深動人心之處。
《交換空間·空間榜樣》第五期節目中,朱志康為大家介紹了由他設計位于成都太古里的一間非常有腔調的書店——方所,而這間書店也讓朱志康這個名字在2015年傳播至國際,共獲得中國、德國、日本、美國等超過10項最具權威的設計獎項,以及多達10余種語言的媒體爭相報導。
A+深入采訪朱志康先生,聽他解讀如何將“東方文化”內涵融入設計項目中。
誠實地表達自己
朱志康說:“成都方所書店在華人區引起相當大的討論,而且多為正面的回應,這是對我來說是很大的肯定,因為代表我的設計概念不僅僅落實在作品中,也確實傳達給了看到這個空間的人。在這個設計中,我想說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只要我們誠實表達我們自己,不需刻意包裝或矯飾,作品就會是我們自己(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朱志康設計作品《成都·方所》
這一點也被事實所印證了,成都方所書店除了在華人區引起廣大注意之外,也在世界各國獲得了多項專業大獎,更被歐美的趨勢公司做為趨勢資源之一。說明這個空間不僅國人看得懂,在外國人眼中也是非常具有文化特色的代表性作品。這來自多方的肯定,讓朱志康更加確信自己的信念,繼續誠實地把空間該有的樣子呈現出來。
▽朱志康設計作品《成都·方所》



文化、藝術、時尚
朱志康的作品“咚咚鏘”就源自于他小時候對廟會與板凳的記憶。用這張板凳,將童年的美好記憶表現出來,與他有著同樣經歷的人,就會引起共鳴。2008年在米蘭家具展展出時,許多外國人非常喜歡這件作品,他們說從這張板凳中看到了“文化”。
▽朱志康設計作品《咚咚鏘》


2016年,朱志康受到歐洲策展單位邀請,作品“山?水”在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的官方平行展中展出。他認為時間、空間、存在留下來的就是自然,就是時間,就是生命,就是一個變化的過程。他讓純銅打造的作品在展出的六個月期間,與威尼斯的水氣發生關系、產生變化,展現了生命的演化過程。主策展人非常喜愛這件作品,還有一位歐洲記者特別跑來現場,在作品前看了好久,他說“山?水”傳達出了建筑概念的意象,作品的本身也是藝術品。
▽朱志康設計作品《山·水》
文化、藝術、時尚這三個元素,基本上是一體的,時代環境引導文化的發展,影響藝術和時尚的內涵,然后這三者之間又相互刺激產生反應。朱志康并不會特別刻意地去關注時下流行的藝術與時尚,他喜歡自然發展。他說,當一個人身在某個環境里時,能感受到的就是當下的潮流。
朱志康是在臺灣成長受教育的,所以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切都是他的設計養分。他很喜歡旅行,他說很多記憶與感覺,憑借幾張照片是完全感受不到的。當你到了德國,看到德國人的處世態度,才了解為什么德國設計就是那么的干凈利落;當你到過了意大利,才明白他們的浪漫不是整日游手好閑說說甜言蜜語而已,而是時時刻刻都在享受人生中的美好。
▽朱志康設計作品《山·水》
設計的本質是在解決問題
設計之所以能改變生活,是因為設計本質上是在解決問題的。朱志康認為設計最好玩的就是它的挑戰性。以設計師這個職業來說,業主會有自己對于空間的期待與想法,但是同時,空間也有自身的潛力與限制。設計師的挑戰不僅僅是替業主完成他預想的那個畫面,更要傾聽業主真正的需求,利用設計手法,解決空間上的問題,以達成業主期望的目標。
▽朱志康設計作品《綠意家園》
喜歡旅行和實際的體驗
朱志康說,作為一個設計師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以搜集資料為借口到處走走。他喜歡親自站在各種空間里去感受人與建筑的比例關系、氛圍與氣勢、光影、材質及施工法等等,很多細節不是從照片文字就可以看得到的,一定要親自走一遭。
朱志康也分享了很多自己的旅游經歷。他去過蒙古遼闊的草原,當地人對生活的熱情、對生命的豁達,以及對土地的熱愛,都讓朱志康理解到,他們眼中遼闊的草原比摩登的城市風景美得太多。他也去過滿是哥特建筑的德國,那里的人并不像傳言般冷漠,只是在柔情中加入了一些理性。德國是一個對環境極度尊重的國度,所以那里的建筑也得到了很好的維護與保養,很多年代久遠的地標式建筑如今欣賞起來依舊整潔如新。一個區域的建筑,絕對是在人文環境的滋養下才有了生命。
▽朱志康設計作品《綠意家園》
自我定位
朱志康期許自己的作品都能代表東方的文化精神,他說的不是最后呈現的風格,而是整體的設計思維。
“我不會把自己局限在空間設計的領域,近年來也涉獵了產品及藝術創作,期待我未來的更多作品,都能讓全世界的人看到其中的‘東方文化’。”朱志康如是說。
▽朱志康設計作品《內蒙冰雪試駕基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