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崴,1973年出生于北京。清華大學建筑學學士,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碩士,中央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博士;現任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副教授,三文建筑工作室創始人,德國Professional Lighting Design雜志中文版執行主編,是中國當前最活躍的建筑師之一,同時也是資深媒體人,燈光藝術家和獨立策展人。
何崴長期從事建筑、城市、藝術、燈光等跨領域研究和創作,在國內外發表數十篇論文及多部著作。近年來,持續關注中國鄉土建筑和鄉村的復興,其代表作品曾獲住建部田園建筑優秀作品一等獎、中國建筑創作獎銀獎、2014WAACA中國建筑獎社會公平獎大獎,2015臺灣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大獎,美國HD Award民宿/經濟類酒店類大獎、英國Blueprint Award獎等十多項國內、國際獎項,刊登于美國Architecture Record,英國劍橋大學arq(Architectural Research Quarterly)等多家國內外權威媒體上,并多次參加包括威尼斯建筑雙年展、韓國光州雙年展、中國設計大展、北京國際設計周在內的國內外設計和藝術展覽并獲獎。
何崴的設計強調新建筑與原有建筑,所在環境的關系,設計概念往往從所在地的地理、自然、人文條件,以及原有建筑的獨特性出發,將新建筑與所在場地進行有機融合。何崴善于從地方傳統建筑和建構邏輯中提取素材,并轉化為當代設計語言。
編輯:賈楠
主持建筑師:何崴
設計團隊:陳龍、李強、趙卓然、宋珂、汪令哲、黃士林
項目位于河南省信陽市新縣,是大別山戶外露營地項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別山戶外露營地與大別山國家級登山步道相連,形成出入后者的重要門戶。
“別苑”的基地背靠一座小山丘,植被豐富,前面有一片小茶園,稍遠是貫穿露營地的河流,以及對面的山丘。基地是山腳下的一個小高臺,往南視線開闊,有水從面前流過,是中國傳 統的風水寶地。
基地原址上有幾棟老舊的民宅,因為年久失修已經很破敗。業主希望將其拆除,并在原址上興建新的建筑。
功能:從純粹的民宿到小型“田園綜合體”
關于新建筑的功能,從設計伊始業主和設計團隊就產生了分歧。業主最初希望這里盡量多地興建客房,而設計團隊則認為應該更多的體現公共功能,讓這組建筑成為整個露營地的服務設施。經過討論以及對整個園區的分析,雙方逐漸統一思想,新建筑的功能也逐漸清晰了起來:這將不是一個簡單的民宿,也不是單純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新建筑將被賦予復合的功能和業態,不僅包括客房,也擁有咖啡、茶室、可用于聚會或者農事體驗培訓的多功能廳,以及用于修養的冥想空間。這些功能不是彼此獨立的,而是互相交織在一起,并由復雜、多變的交通空間相串聯。
建筑的功能賦予了建筑一種“綜合體”的特性,它并不依賴單一的人群或者行為而生存;而“田園性”又是這個項目一直圍繞的核心。本項目的田園性不僅反映在它地處大別山腹地,山林之中,也因為它未來的經營內容都將圍繞著山林展開,從采茶、制茶等農事體驗,到利用周邊物產開發的一系列創意農業產品,再到圍繞綠色健康產業所組織的登山、養生等活動。“別苑”的定位已經不局限于滿足居住的民宿酒店,而希望把自身打造成一個小型的田園綜合體。
空間:頂、院、徑、水池、光影
“別苑”由多棟建筑組成,由于場地的限制,大部分建筑呈水平展開;設計師將建筑進行了細微的前后搓動,并交替使用了平頂和雙坡頂(其中雙坡頂暗示了原有民宅的位置)。這樣做的結果是,建筑呈現出相互咬合的狀態,曲折的平面和立面外輪廓線也給人以輕松隨性的感覺。
院子和路徑是“別苑”項目空間的另一個特征。設計師認為中國傳統建筑的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房屋、院子和路徑的關系。其中房屋和院子互為正負關系,這種正負不僅僅是物理空間上的正負,也包含了視線和心理上的內外、開放與封閉等等;而路徑是房屋和院子之間的“介入物”,它時里時外,并沒有絕對的室內或者室外的身份。路徑的作用不僅僅是交通的串聯,也讓空間的內外變的連貫和模糊。在本項目中,設計師希望在農舍的語境下,討論這三者的關系。因此多個不同空間特征的院子被營造出來,它們穿插在建筑群體之間,將建筑與周邊環境,建筑與建筑隔開,形成一個個空白。這些空白除了功能作用外,更多的是一種視線和心理上的需要。
路徑約束了人們進入建筑的方式。為了保持“別苑”的私密性和趣味性,建筑的路徑被人為的“曲折”,甚至是隱藏起來,顧客需要自行的尋找進入空間的方式,而在這個尋找過程中,建筑和院子的正負關系被自然而然的呈現出來。
水池和光影的設計加強了建筑的趣味性和戲劇性。通過水池的反光和倒影,以及不時出現在路徑中的光影戲劇性場景,使用者的興奮被不斷的勾起,駐足、拍照、發朋友圈,建筑單一紅磚材料所帶來的厚重感、單調感被大大的沖淡。
氣質:精致農舍,隨性別苑
“別苑”,顧名思義它不是城市中的精品酒店,也不是鄉間別墅,它有一種野味,也可以說是農舍感。“別苑”的氣質應該是精致的,但并不過分矯情;隨性而為,人居于期間,可以放松,偶遇間,人和人的距離可以稍微拉近。
因為是新建,設計師并不希望刻意模仿民居的老舊,而是希望讓建筑給人有一種親近的感覺。建筑選用了1980年代常用的紅磚作為主要材料,外觀并不刻意追求風格的一致性,相反設計師有意的將不同風格混搭在一起,形成一種“混亂”感。因為這種混亂感、混搭正是鄉村建筑吸引人的地方。
建筑的室內也不另做裝修,直接暴露材料,形成一種可控的粗野感。地面的水磨石,暴露出來的結構構件,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感覺。在設計師看來這樣的處理正合乎項目的名稱——“別苑”所應該傳達的氣質,一種不同于城市的別樣生活。
項目名稱:別苑
地點:河南省信陽市新縣
業主:新縣大別山露營公園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師:何崴
設計團隊:陳龍、李強、趙卓然、宋珂、汪令哲、黃士林
建筑面積:920平方米
設計時間:2016年11月-2017年02月
建設時間:2017年06月-2017年09月
施工單位:新縣翔宇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攝影:金偉琦、周夢
熱點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