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黎
跡·建筑事務所(TAO)創始人及主持建筑師
清華大學客座教授
華黎1972年出生,畢業于清華大學和美國耶魯大學建筑學院,獲建筑學碩士學位,之后曾實踐于紐約。2009年在北京創立TAO。在華黎的建筑觀中,建筑被視為一個進化的有機體,與其環境構成不可割裂的整體,而非僅僅是一個形式物體。TAO的實踐通過深入挖掘場所意義和合理運用此時此地的條件,營造根植于當地文化與自然環境的建筑和景觀,并詮釋其營造過程中涉及的豐富意義。場所精神、場地及氣候回應、當地資源合理利用,以及因地制宜的材料與建造方式等命題的探討,構成了TAO每個項目工作的核心內容。
華黎以及TAO的主要設計作品包括:常夢關愛中心小食堂(2008)、云南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2010)、四川孝泉民族小學災后重建(2010)、半山林取景器(2012)、武夷山竹筏育制場(2013)、林建筑(2014)、四分院(2015)、將將甜品店 (2016)等,曾贏得過亞洲建協獎、2013阿卡汗國際建筑獎入圍、2016BSI瑞士建筑獎提名,美國建筑實錄雜志評選的2012全球設計先鋒以及最佳公共建筑獎、中國建筑傳媒獎青年建筑師獎以及WA建筑獎等多個獎項。TAO的作品多次受邀在國際建筑展中展出,包括2016柏林Aedes再興土木展、2015紐約中國當代建筑展、2014威尼斯雙年展ADAPTATION中國建筑展、2013維也納當代東亞建筑與空間實踐展等。華黎曾多次受邀在國際建筑會議以及國內外大學的建筑學院演講,目前在清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
編輯:賈楠
設計公司:跡·建筑事務所(TAO)
主案設計:華黎
對于改造項目而言,建筑師華黎認為其本質是處理時間。將這座有著60年歷史的老廠房改造成Lens辦公總部,設計師希望體現出新舊并置下的時間張力,同時在空間尺度及材料兩個層面展現工業建筑的樸素美學,以及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代感。
這座60年歷史的建筑稱不上古老,但有其性格。三角形木屋架具有充分利用材料力學性能的建構特征(抗壓桿為木,受拉構件為鋼索),體現了工業建筑的樸素美學,以及上世紀50年代的時代感。
改造項目是處理時間。新舊的并置呈現出時間的張力,具體體現在空間尺度與材料兩個層面。在空間上,原有的大空間被切割,營造出不同尺度的空間。作為原本大尺度空間里重要元素的屋頂,其被感知的方式由全景式轉為片段化,由此產生了屋頂和人的距離感。在材料上,新建部分使用鋼板。鋼板的精確性服務于幾何形體的抽象性,而其銹跡的斑駁感在物質性層面又與老建筑形成對話。
場地原貌
改造后
空間組織主要處理公共(對外)和私密(對內)兩部分的關系。中軸線上的圖書館是公共區域向私密區域的延伸。它成為一種邀請,希望籍此實現內外的互動。空間劃分形成了各個獨立空間,每個空間因尺度、比例與光線的差異呈現出不同的特征。
中心圖書館高聳向上,聯接天與地,呈現垂直性和上升感,塑造了具有精神性的書的殿堂。兩側的辦公區以不同的空間尺度和氛圍來回應各自的環境特性。南向空間開放、陽光充足,創造了鼓勵交流和輕松的辦公氛圍。北向空間分兩層:底層為會議區,上層為辦公區。其尺度與光線形成親近、私密與被包裹的空間感受。墻上的窗洞因其深度形成龕室,成為個人或兩三人可以獨處的私密空間。
展廳為方形,各方向同質。其雙重特質由旋轉門的開合實現。當旋轉門打開時,展廳具有流動性,空間呈現出水平性。而當旋轉門閉合時,空間呈現出垂直性,屋頂再次被拉入人們視線,新舊的關系在縱向空間中被感知。此時,封閉的展廳也擁有了講堂、會場功能。
立面洞口的改造基于內部每個局部空間的場所特質需要。南向空間上原有的高窗被封死,自然光從下方新開的窗口進入。光線只集中于人的活動范圍,而使屋頂幽暗、深遠。窗的設計實現視覺與功能使用相分離的狀態。洞口成為純粹的景框,以強化空間的原始感。
建筑總平面圖
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立面圖
模型
軸測圖
項目名稱:Lens北京總部辦公室
項目業主: 北京山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項目地點:北京
項目功能:辦公、展區
設計單位:跡·建筑事務所(TAO)
主案設計:華黎
設計團隊:華黎、杜云橋、賴爾遜、趙泰豪
結構工程師:馬志剛
機電工程師:呂建軍
施工團隊:北京物識建筑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建筑面積:1113.3平方米
結構體系:鋼結構
設計時間:2017
施工時間:2017
項目攝影:陳顥
熱點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