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建筑設計事務所
B.L.U.E.建筑設計事務所成立于2014年,由日本建筑師青山周平與藤井洋子共同創建于北京,是一所面向建筑以及建筑室內設計方向,充滿年輕活力的國際化建筑事務所。B.L.U.E.是Beijing Laboratory for Urban Environment的略稱,同時也是事務所的核心設計哲學。以厚重歷史與先銳思潮激烈碰撞的北京為中心,通過建筑、室內、產品、藝術等設計實踐,實現對城市物理、社會、文化環境等方面的研究,尋求一個真正連接城市環境的設計平臺。
B.L.U.E.建筑設計事務的項目實踐多種多樣,從小型建筑、新型零售空間、老城區微改造、城市更新,到對生活方式的試驗性研究等。目前的項目遍及國內外,分布在北京、上海、日本京都、山西、山東、云南等省市的核心地段。其中,位于北京市東城區的燈市口L型之家項目,一經發表便廣受國內外眾多專業媒體的青睞;北京CBD核心區華貿中心的原麥山丘以其獨特的設計風格飽受好評;在日本京都,事務所將烏丸五條處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房子改造為博物館式民宿;始建于清代,占地約2,500平方米的蘇州古宅經過事務所的改造,搖身一變成為了共享型城市新空間;對未來共享社區生活的全新創想--400盒子的社區城市;毗鄰魯迅博物館的白塔寺民宿--有術,延續了青山周平對當代生活“家”的構想,挑戰了城市與空間的界限,為人群帶來更多互動的可能。
B.L.U.E.建筑設計事務所也十分關注藝術參與。除了多次參加北京設計周等主題展覽及藝術活動,2016年,事務所受邀參與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穿越中國-HOUSE VISION”。在2015年,參與了由喜瑪拉雅美術館主辦的“山水社會-測繪未來”主題展。
B.L.U.E.建筑設計事務所曾被國際權威時尚雜志《安邸AD》評為“100位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建筑、設計精英;2016年榮獲“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獎銀獎(居住建筑類);同年,榮獲由日本商業環境設計師協會評選的JCD DESIGN AWARD BEST 100大獎;并于2016年入選中國建筑獎WA居住貢獻獎。事務所的創始人之一青山周平,曾在《北京青年周刊》2017年度人物評選中榮獲 “年度設計師青年榜樣”;同年,被評為40 under 40中國設計杰出青年;也被《第一財經》評選為2017年度中國最佳國際創業者Brilliant 20。
編輯:賈楠
設計公司:B.L.U.E.建筑設計事務所
主案設計:青山周平,藤井洋子,楊雨嘉,王丹梨
設計師希望在這個改造項目中,一方面尊重院落的原始空間格局,保留以前的空間特質。另一方面,將其改造成為適合現代年輕人生活方式的居住空間。這是街區更新及此類建筑改造項目應循的方向。
概況
項目位于33片歷史文化街區中的阜成門內歷史文化街區,區域占地約37公頃,總建筑面積約24.2萬平方米,區域內約5600戶,戶籍人口約1.6萬人,常住人口約1.3萬人。在這個區域老齡人口占19%,外來流動人口近50%。將近807個院落,現存4000余幢建筑,房屋質量70%較差,是一片居住環境有待提升、建筑質量有待改善、文化功能有待梳理的歷史街區。
因此,在當前北京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的背景之下,眾多建筑師用單體院落或單體建筑改造的項目作為觸媒,緊密結合當地居民的具體需求,進行城市更新的思考與探索,從而進一步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延續城市歷史文化脈絡。
本項目是一個位于北京二環里胡同中的傳統合院建筑改造項目,院落占地約250平方米,我們將曾經的破舊雜院改造為四合院民宿。結合業態要求,試圖在北京傳統的四合院空間中融入新時代的居住生活方式。
院落位于一個Y字形路口,相對難得的可以看到完整的兩個沿街立面,院墻可以較為完整的展現在人眼前,視覺上對院落整體有非常直觀的感受。院內原本容納了8戶人家共同生活。為滿足生活面積的需要,院內違章加建現象較為嚴重,形成了典型的大雜院格局,空間雜亂局促。因此,我們將院落中心位置的加建建筑拆除,還原出合院的原始格局。
關于設計
入口進門首先是一條筆直的廊道,右側是對公眾開放的咖啡館,廊道盡頭是內院的大門。
院內共設計6間客房,建筑面積與功能布局各不相同。其中最小的房間為20平方米,最大的房間為30平方米。其中3間是loft格局的小客房,另外3間為大客房。且在房間內部色調有所區分,3間客房為淺色調,3間客房為深色調。除客房外,其余室內空間均為公共空間,日常作為展覽空間使用。
拆除加建建筑后,6間客房及展覽空間重新圍合出一個方形庭院。在庭院南側中心位置,我們使用拆除原有建筑而保留下來的舊青磚搭建了一座樓梯塔。順“塔”盤旋而上,是展覽空間的屋頂,經過結構加固之后作為屋頂露臺。在大樹的庇蔭之下,近可俯瞰整座院落,遠可眺望妙應寺白塔,而展現傳統建筑群體魅力的連綿起伏的屋頂立面也盡在眼前。
解決老宅的痛點
建筑改造類項目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原始條件不足。大雜院改造同樣如此。根據以下幾個現狀特點,我們采取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問題A. 室內面積不足。
根據設計任務要求,需要在有限條件下塑造出舒適的居住環境。我們采取豎向使用空間的方法,提高空間使用效率。局部下挖地面,并拆除原有天花吊頂,利用傳統建筑的屋頂空間做成loft格局。
問題B. 采光通風不足
我們幾乎為每間客房都設計了屋頂天窗,大幅度增加采光效果。根據冬季采暖保溫需要,天窗選用雙層玻璃(平面玻璃頂使用三層中空玻璃)來降低導熱效應。并在房間立面,每個客房門側都做了開啟窗的設計,輔助通風。
問題C. 采暖保溫不足
除了在玻璃的使用中選取保溫性能較好的材料之外,我們將全部室內地面鋪設了地暖,作為冬季的主要采暖措施。
問題D. 隔音不足
根據房屋現狀情況,為每個房間的隔墻增加隔音材料,一定程度的解決了原本的磚墻隔音差的問題。
問題E. 衛生間搭建不規范
現狀院中已有院廁,但未經任何處理,直接將生活污水排至市政管網。現狀宮門口二條胡同中的下水管道為雨污合流設計,如此夏季難免會有氣味散發。我們在院內建造了標準的化糞池,將所有的衛生間內污水排至化糞池,經過處理后合格達標的生活污水,沿用原有管路排至胡同內市政管道中。
空間記憶的傳承
這個項目的設計邏輯是在現有條件下因地制宜,著重對現狀材料的發掘與再利用。在改造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意外發現給設計帶來了新的思路。跟隨施工階段的新的進展,設計也不斷的變化發展,由此也可稱為“沒有邏輯的邏輯”。
比如,將建筑的木結構脫漆處理之后,露出的原本的木色干凈樸素,展現出古樸的氣息,于是我們就保留了木結構的本色。在做地面基礎和院內排水時,在現狀地坪下約一米處挖出7塊大約是清代的條石。我們選取其中4塊作為客房與院門門口的踏步石階,重新賦予了新的功能與使命。
原有建筑的舊的窗框我們予以保留,在不同的房間中重新組織利用,處處可見這座院落舊時的生活氣息。
予以保留的還有大量的舊的青磚,具有幾十年至上百年不等的歷史。我們使用這些老青磚搭建成庭院內中心位置的樓梯塔,其間點綴嵌入現代材料玻璃磚,這座“塔”就連接了院落的過去與未來,是空間記憶的傳承。拆除的雖然是違章加建的建筑,但也是整個院落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章,更是城市記憶的一部分。
私密性與開放性
A.院落與城市的關系
傳統合院的建筑形式是一種較為私密的居住空間。雜院的居住特點是相對開放的,這種開放性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我們希望在這個項目中,可以實現在城市公共空間與居住私密空間之中,建立一個可進行交流的、半私密半公共的空間。
我們將入口處的房間設計為咖啡館,同時為內院的民宿部分提供接待功能。院落主入口采取向胡同開敞的設計,使廊道連同咖啡館變成了城市空間的一部分。咖啡館內僅有一張大桌子,民宿內的住客使用早餐時,當地的客人也可以來喝咖啡,大家一起坐在同一張桌前進行交流。
展覽空間位于內院,可分時段對公眾開放,也增加了院落與城市的交流。
B.客房與客房的關系
在傳統的星級酒店中,客房部分通常統一設計為彼此封閉的環境。我們想要打破這種封閉的氛圍,所以在房間立面設計了大面積的落地玻璃,并將客房內看書、座談等相對公共的功能區布置在窗邊。這樣除了增加采光,不同客房的客人可以互相看到彼此,進行某種程度的交流。而在房間內側或墻體后面,安排了就寢空間、衛生間和浴室,保證了生活的私密性。
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胡同的居住環境特點,是人居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整座合院分為6間客房,各自分室而居。我們盡力為每個獨立的房間都營造出自然環境或是賦予自然環境的體驗。1、2號房將一角的屋頂改造為玻璃屋頂,并種植綠色植物。在室內可時刻感受自然光線變化,營造室外庭院的氛圍。5、6號房分別擁有真正的室外庭院,是屬于客房獨享的室外空間。
在胡同里,“樹”和人們的生活環境有密切的互動。夏日炎炎,陽光被大樹繁茂的枝葉遮擋在外,留下一隅陰涼。冬天樹葉凋零,陽光穿過枝椏灑落院里,溫暖明亮。人和樹的關系是有機的。因此,院落內保留了一棵數十年的老槐樹,延續了人和自然的有機關系,也維護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微妙的互動。
以往一些四合院的改造,更多注重在建筑外觀的更新和建筑質量的提升。但在老街區里,在胡同中,四合院建筑的改造不應僅僅停留在外觀符號性的重塑,更重要的是保留生活的體驗。和樹一起生活的體驗、在庭院生活的體驗、開放的生活體驗、和城市結合的生活體驗……以及每個角落里屬于這個城市的記憶。這些在外觀看不到的部分,是四合院最獨特的文化記憶。
項目名稱;北京白塔寺胡同大雜院改造項目
設計公司:B.L.U.E.建筑設計事務所
主案設計:青山周平,藤井洋子,楊雨嘉,王丹梨
項目規模:一層(局部Loft,局部屋頂平臺)
項目地點:北京,西城區
項目類型:民宿
用地面積:246平米
項目攝影:夏至
青山 周平 Aoyama/Shuhei
建筑師
B.L.U.E.建筑設計事務所 創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師
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講師
1980年出生于日本廣島縣。
2003年畢業于大阪大學,2005年獲得東京大學碩士學位。
2005-2012年間工作于SAKO建筑設計工社,在“塘沽遠洋國際小學校”項目中擔任主設計師;2008年曾獲得日本商業空間協會設計大獎賽銀獎;2012 年應邀成為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講師;2014年于北京創立了B.L.U.E.建筑設計事務所;2016年被評為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年度中國室內設計十大新銳人物、40 UNDER 40中國設計杰出青年(2016-2017),2017年被評為第一財經中國最佳國際創業者。
現今主要設計作品有“南鑼鼓巷大雜院住宅改造(獲得2016年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獎銀獎)”、“燈市口L形之家(獲得2016年金堂獎年度最佳住宅公寓設計 )” 、“失物招領家具體驗店”、 “ house vision理想家 400盒子的社區城市”、 “蘇州有熊文旅公寓” “白塔寺有術 大雜院改造” 等。
熱點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