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賈楠
設計:山隱設計集團
建筑設計:郭明,及恒煒,李琦
景觀設計:彭燕輝,馬蘭
室內設計:王鵬,謝小英,仝閃閃,王濤
軟裝設計:沈潔、吳雪、余小雨
蘇軾在《于潛僧綠筠軒》中寫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竹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古今文人墨客,愛竹詠竹者眾多。
臨湘市地處洞庭湖北部,相傳東吳名將黃蓋曾在云夢澤太平湖也就是今天的黃蓋湖上“折葦作標”,開啟了用浮標垂釣的先河。
依托當地的資源稟賦、歷史傳統,將竹藝產業、浮標產業同文化旅游產業無縫嫁接,成為此次規劃的核心。
建筑規劃成品字型擺布,形成良好的圍合感,讓園林步步生景,風雨連廊很好的解決了穿行于各建筑遮風避雨的問題,遠遠望見的竹筍塔則形成了良好的視覺標志物。
建筑造型來源于春筍形象,遠距離觀之似雨后春筍破土而出。塔的頂端設有照明設備,外觀穿插的玻璃元素,刻畫出一層層剝開的筍衣,亮起的燈光就好像竹筍外衣的輪廓線,將整個竹筍的輪廓完整的勾勒出來。
其余外部材料均采用竹元素呈現,底部采用暖色調的自然山石,營造一種竹筍生長于泥土之中,雨后破土而出之景象,與周圍綠蔭環繞,相映成趣。
古人素來講究天人合一,順應自然。人與自然的相通性古來如此,凡事應順乎自然規律,方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設計師于細節中大量運用當地竹木材質,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竹藝產業的發展。
設計師將室外的竹元素以巧妙手法引入室內,團隊模仿竹子的自然生長之態,并采用了傘形的骨架作為展廳中兩根極有沖擊力的支點,從而形成一種散發性的天花,而實際上整個建筑是由鋼結構構成。
樓梯環繞著傘形的骨架盤旋上升,形成流動的韻律感。而難度較高的竹工藝施工則由浙江工人配合完成。
在賦予空間以歷史韻味的同時,現代人追求的舒適、寧靜與美好在這里同樣可以得到滿足。
陽光穿透玻璃屋頂,穿插過竹子的間隙,斑駁光影交織于地板上。這般光與影、明與暗的節奏和韻律,無形中營造出空間的戲劇性。
設計師希望用一種材料手法,貫穿整個空間的設計,因而在廚房后勤區的外墻以竹子為模板,制作有“竹”肌理的墻面。為了處理墻面的凹凸感,團隊把整個核心筒的周邊全部做成天光處理,通過光線的照射,讓大面積的灰墻顯示空間的層次,打破呆板。
為了體現墻體的層次感,全部墻面采用豎向竹紋理來表現,當天光灑入室內,整個墻面看起來非常高大立體。
整個走廊如果不采用天光就會非常黑暗,從節能角度考慮,設計師引進了大面積的天光自然灑落,不僅解決采光問題,還有一種將灰色水泥裸露在自然里面的感覺,空間氣質因而得到升華。
綠竹帶斜暉,猗猗有余態。
微風到簾櫳,舞影入圖繪。
更無余聲雜,直與妙意會。
掩卷罷吟哦,誰同此三昧。
從園中閑游舍內,穿行于光影婆娑中,感受隨意舞動的竹影帶出空間幾分靈動的氣息。山隱團隊帶著夢想回歸江南,懷揣著情懷與信仰,秉承著文化傳承的使命,用藝術的演繹形式,于浮光掠影中探索文化傳承。
臨湘市全域旅游服務中心&浮標國際垂釣園
項目類型:文旅建筑
投資建設:岳陽惠臨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設計:山隱設計集團
項目面積:規劃面積280畝,建筑面積6000平米
主要材料:竹子,混凝土
建筑設計:郭明,及恒煒,李琦
景觀設計:彭燕輝,馬蘭
室內設計:王鵬,謝小英,仝閃閃,王濤
軟裝設計:沈潔、吳雪、余小雨
現場執行:郭助華,于凱華
攝影:史云峰
文:李州浦
熱點閱讀:
WWS藝術社區 光影之間的冥想
小茶院 一座隱于鄉野 藏于茶園的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