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景建筑設計事務所/OFFICE MASS
曼景建筑設計事務所由建筑師吳海龍在美國波士頓創立。事務所立足于空間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商業環境,提出有態度的問題,回應有溫度的答案。事務所關注用戶對空間整體和連續的體驗,通過建筑、景觀、室內的一體化設計,貫徹空間概念,并通過長期積累的營造經驗,與各專業協同,高質量控制建造的完成度。事務所近期項目聚焦于文化藝術空間與創新商業模式的結合,事務所作品曾多次發表于《建筑設計環境》《城市中國》《藝術世界》《時尚家居》等專業及大眾媒體。
編輯:賈楠
設計公司:曼景建筑
主持建筑師:吳海龍
景德鎮三寶蓬藝術聚落坐落于江西景德鎮三寶村西朝塢的一個山谷中,曼景建筑完成了整個藝術聚落的總體規劃以及其中四組建筑的設計,陶瓷設計中心便是其中之一。建筑形如圓月,漂浮于水面之上,故稱作水月館。
質勝文則野
西朝塢的山谷算是一塊“野”地,被周邊溪流和兩側的山體限定出來,談不上一等的風光,但也有溪水漫溢,地勢起伏,草木雜生。“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對于這樣的場地,理想的狀態大概是保持和延續場地的野趣,并將其延伸至未來的空間、材料以及藝術家的生活方式中,正如中國書畫中的“野意”勝于“精工”。
隨形——地形、器形
因為三寶蓬藝術聚落內部的空間功能多樣、需求各異,從外部又很難找到一以貫之的場地特征來引導空間設計,所以空間和場地上的整合顯得并不必要,而且可能會削弱具體空間和局部場地的特征。我們的策略是姑且放棄這種整合,而把設計作為空間和場地的中介,讓每個獨立建筑和它所在的局部場地進行匹配并且相得益彰。如同在傳統聚落中,空間的生成是以自利性的原則作為主要的底層驅動,自下而上生長出來。
水月館選定的位置在山腳下的一條溪流轉折之處。溪水兩岸西高東低,溪流由南向北順勢而下。雖有地形水勢,在周邊的山谷里也甚是普遍。面對這簇小山水,我們希望最終的空間能夠最大程度呈現它的野意。于是建筑以柔軟身姿輕輕跨越溪流,匍匐于地表,用室內的高差再現原生場地的起伏,并以溪流的轉折點為中心框定出內部的水院。它是人工化的自然而非全然的人造物——此為建筑跟隨“地形”。
建筑整體的形態則來源于匣缽——燒制瓷器時用來放置瓷器胎體,以便隔絕火焰與煙塵的器皿。匣缽是盛放瓷器的“器之器”,相信在千年瓷都,這便是最直接有力的空間圖騰——此為建筑跟隨 “器形”。
得景——內景、外景
“匣缽”安放于山水之間,內部的庭院截取了一個由綠竹、芭蕉和溪水構成的原生標本,框定出風云變幻、流水潺潺、樹影搖曳——此為得內景。
在“匣缽”外側,隨地勢起伏留取一條寬窄變化的水平縫隙,它將人的目光限制在這條縫隙當中;縫隙較寬的部位對應內部的公共區域,讓人置身室內猶在鄉野;縫隙較窄的部位對應內部相對私密的區域,給每個人一幅獨特的風景。高度變化的縫隙展現出一幅跟隨地勢,可以用身體度量的全景圖——此為得外景。
形影——虛實、時光
最初選擇了匣缽的形態,其實是有些猶豫的。因為在山水之間放置一個圓形,給人的感覺可能太異質了;即便是圓,那也應該是個柔軟的、不刻意的圓。
對于這樣的形態,我們不希望它呈現出過多的當代技術并突兀在山水之中,況且涉及到復雜精密的建筑技術,在當地建造也有太多不確定性;另外匣缽表面凹凸斑駁也需要通過表皮得到再現 。基于這兩點考慮,我們決定將表面細分,并模糊它的精度。這樣不僅可以避免以一個巨大而人工的建構體與自然環境相沖突,也可以降低曲面形態對于完成度的依賴。我們最終選擇了銹蝕的銅片折彎形成的銅瓦,以鋼索背掛形成“瓦簾”,作為建筑曲面部分的包裹。
虛實相間的立面在視覺上提供了一個多變的狀態:在白天宛如一個肌理豐富且堅硬厚實的實體,夜晚經過室內光線的穿透又薄如蟬翼。銅瓦在自然環境下氧化緩慢,會逐漸顯示出時間的印跡。最終,“匣缽”上布滿銅綠,甚至將人工的存在消隱到自然之中。
靈感與自然的碰撞
水月館最初被構想成一個可以容納書店、咖啡館、陶瓷展示和藝術家沙龍等功能的合集。它是當代生活與野趣的融合,是三寶蓬藝術聚落的客廳。
后來由于景德鎮陶瓷設計中心的入駐,建筑功能發生了變化。當以新的空間需求重新啟動室內設計時,我們對于建筑空間的基本構架和新的功能需求做了擬合,并激發出未來的使用場景。我們將隨地表起伏形成的兩個平臺分為展示與辦公區域,并將連接兩個平臺的臺階作為立體的展臺和一個開放式的階梯教室。兩個平臺和兩段坡道形成了一個隨地形起伏的圓環,圓環內外皆是野意的自然,這無疑給最終入駐的陶瓷設計師提供了一個靈感與自然碰撞的空間。
雖存野意,不絕煙火
安放在山水間的“匣缽”,以柔軟的身姿貼附在地表之上;山間流淌而過的溪流,讓整個建筑變成了一座跨越兩次水面的橋梁;光影中斑駁的銅瓦表皮,如同保護色讓建筑的形體隱匿在自然背景之中。“匣缽”的形態作為“器之器”,喚醒了潛伏在景德鎮人內心中的圖騰,成為當地的文化坐標。陶瓷學院的畢業生進入陶瓷設計中心開始了他們的職業生涯,周邊的居民于傍晚時分圍繞建筑在溪水邊納涼。水月館已逐漸融入了當地自然與人文的環境,這種融入并非簡單地與環境趨同,而是如同銅瓦的斑斑銹跡,最終自然地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索支式背掛瓦細部
▲索支式背掛瓦拆解圖
▲一層平面圖
▲總平面圖
▲地下一層平面圖
▲剖面圖&立面圖
項目名稱: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項目地點:江西省景德鎮市三寶村
項目業主:景德鎮正源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建筑面積:1027㎡
主持建筑師:吳海龍
設計團隊:吳海龍、趙林、李三見、唐程穎、苗夢娜、衛韡、郭思博、程孟雅、毛廣知、李詩慧
項目攝影:陳顥、田方方、曼景建筑
項目功能:展示、辦公
建筑方案設計:曼景建筑
建筑施工圖:武漢卓爾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室內方案設計:曼景建筑
景觀方案設計:曼景建筑
景觀顧問:銳拓設計
吳海龍 主持建筑師
曼景建筑創始人&主持建筑師
吳海龍是美國哈佛大學建筑學碩士,東南大學建筑學碩士、學士,入選東南大學建筑學院百位“東南學人”。代表作品包括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媒體實驗室展出的空間裝置作品“Talking Tables”、芬蘭Trash-Design專題展覽的主展品“Pavilion Re-Made”、受時尚傳媒委托完成的室內設計作品“時尚圈”(Trends-Loop)、景德鎮三寶蓬藝術聚落規劃設計、景德鎮陶瓷設計中心、三寶蓬手作街區、上海金薔薇幼兒園等。
熱點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