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大中心ArtPark9就生活方式的更多可能性提出“居住之問”,建筑師青山周平、韓文強、姜元&宋晨、唐忠漢以不同維度的設計策略聯袂作答。“和院”“山居”“無界”“之間”四個人文空間和而不同,用東方哲學演繹出當代亞洲的理想人居。
編輯:賈楠
新光大中心ArtPark9就生活方式的更多可能性提出“居住之問”,建筑師青山周平、韓文強、姜元&宋晨、唐忠漢以不同維度的設計策略聯袂作答。“和院”“山居”“無界”“之間”四個人文空間和而不同,用東方哲學演繹出當代亞洲的理想人居。
和院
設計師:青山周平
設計公司:B.L.U.E.建筑設計事務所(www.b-l-u-e.net)
項目面積:117㎡
完工時間:2018.11
攝影師:金偉琦、夏至
城市是什么?是容器,包藏每個人生活和工作的空間;是歷史,在嘀答聲中跨越千百載的時間;是生命,在一代一代人打磨與接續中晝夜滋長的活物,你觀城市,城市也觀你。
和院—新家族的家,是一個約120平米的室內空間,在項目中,我們思考的不僅僅是如何打造當代舒適的室內生活空間,更著重考慮在未來新時代——家的另一種可能。
在過去,居住模式常是祖孫幾代人共同居住,幾代同堂的生活模式我們將其稱之為家庭的1.0版本。逐漸家庭模式變成了父母與一個孩子,在日本則是父母與兩個孩子,這是家庭的2.0版本。及至現在,世界各大都市,越來越多的家庭變成一個人,這是家庭3.0的版本。
城市正在逐漸變成“一個人的城市”。在東京的核心區域,獨居的老年人與年輕人占據了超過半數的比例,我們想象中的傳統家庭已經在逐漸的瓦解和消失,這也即將是北京未來所要面對的事情。
在家庭1.0時代,我們有四合院和土樓;
在家庭2.0時代,也有相應的兩室一廳,三室一廳的住宅樓。
到了家庭3.0時代,家應該是一個怎樣的狀態呢?
帶著這樣的思考,設計師青山周平與其團隊展開了項目的研究。發現大部分的戶型都是基于婚姻和血緣關系建立的家庭居住模式,首先打破的便是戶型設計。
他們把原有的隔墻全部拆掉,在房子正中間設計了一個庭院式的公共空間,并把四周的回廊抬高,使庭院下凹,高度恰好成為人們休憩的座椅。
從上方俯瞰空間,似乎是四合院。如果將屋頂拿掉,就可以看到四周的臥室、衛生間、淋浴室、廚房等等,設計師將私人空間盡量壓縮,將更多的空間釋放到了公共區域,我們的生活便在這里展開......
新家族的家,將人們從自己私密的空間中解放,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家庭區域,而是個體時代的新家庭住宅模式:更開放的高復合空間,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平面圖
“和院”設計師 青山周平
2014年于北京創立了B.L.U.E.建筑設計事務所,40 UNDER 40中國設計杰出青年(2016-2017),2017年被評為第一財經中國最佳國際創業者。現今主要設計作品有“南鑼鼓巷大雜院住宅改造(獲得2016年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獎銀獎)”、“燈市口L形之家(獲得2016年金堂獎年度最佳住宅公寓設計 )” 、“ House Vision理想家 400盒子的社區城市”等。
設計師:姜元、 宋晨
設計公司:SODA建筑師事務所(www.soda.archi)
項目面積:80㎡
完工時間:2018.11
攝影師:金偉琦
于幾何學來說,邊界或是一條沒有厚度的線;于建造來說,邊界或是墻壁存在縫隙,而對于此空間來說,打破物理邊界,以影像作為連結方式,成為SODA建筑師事務所設計探索的出發點。
空間的邊界通常是由其物理位置限定的,而此次,設計師使用數字化材質打破物理邊界,從而達到“屏幕墻”與“透視墻”的優雅融合。
室內空間和外界聯結最直接的媒介就是窗戶,設計師重新選擇開窗區域,并將矩形的幾何肌理延伸到單元兩側封閉的實體墻上。
四面大小不一的屏幕隱形嵌入三面墻體,通過網絡,屏幕中可顯示不同主題的內容。比如,巴黎實況、NASA的24小時直播和北京當地的電視直播,使居住者感受到不同的時間狀態。
三面墻上的屏幕、顯示器和燈箱混合排列布置在一起,虛化了傳統的實體空間邊界所具有的固定感,形成了不規則排列的“屏幕墻”。當人們透過真實的窗戶看到北京日落的時候,虛擬窗口中,巴黎還是艷陽高照;而當清晨夢醒,轉眼可看到NASA傳回的黑暗的無邊宇宙。
時間的概念被模糊,它通過不同的屏幕被拉伸、擴展,使人產生不同的觀感,豐富情緒體驗。
設計師通過設計和科技的結合,旨在打破傳統居住單元的硬界限,墻面透亮得仿佛可穿透,削弱了其厚重的感覺。屏幕不再是冰冷的機器,其顯示內容既可以是與窗外風景合二為一的動態風景影像,也可以作為信息時代的數字化窗口,呈現不同時間和維度內容影像。
這個項目即是我們所倡導的“媒體空間”的實踐,用數字化內容為空間帶來功能的完善以及體驗的優化,使空間充滿動態的靈活性與趣味性,同時又是溫暖的優雅的具有探索未來精神的居住環境。
平面圖
“無界”設計師 SODA建筑師事務所
SODA建筑師事務所致力于“媒體空間”設計,用空間連通真實與虛擬世界,產生令人贊嘆的多媒體視覺效果。SODA由姜元&宋晨于2015年創建,兩人曾分別參與巴黎愛樂交響樂廳,蘇州博物館等項目。SODA作品曾獲A’Design Award大獎、安德魯·馬丁年度大獎、金點設計大獎。曾被Prada選為“當代文化”代表,并受邀加入“Domus創意青年100+”出版計劃。
山居
設計團隊:韓文強、宋慧中
設計公司:建筑營設計工作室(www.archstudio.cn)
項目面積:80㎡
完工時間:2018.11
攝影師:金偉琦
山居是位于北京通州新光大中心28層的一間客房。它是在都市高層建筑標準單元之中實現居住樂趣的嘗試,也是一種對未來生活方式可能性的探索。
人類最初的居所是山洞。山洞是預先存在的,并不是為人類而存在。但是人根據身體行為定義了自然環境,使其可居。古人的理想居住狀態是歸隱于山林,代表一種脫離俗世、與自然和諧的生活境界。當代城市中人們居住在鋼筋混凝土的叢林,居所變成一種標準化的空間產品。山居即是基于以上三種居住方式的再思考:回到居住的本源,激發身體行為與外部環境的互動關系。
在規整的長方形室內空間之中,地面由窗邊向內緩緩抬升成為一個山坡,讓內部人的行為與窗外景色產生立體的對應關系。生活起居的五種基本行為:入、臥、憩、浴、衛被嵌入在這片人造山坡之中。山下的洞穴是入口和衛生間,山上視野最佳的位置是睡覺和洗浴的地方,山坡則是行走、休憩的界面。山的表面材料是軟木地板,具有柔軟、溫暖的質感。洞穴可以被看作是定制的家具,由身體尺度和行為進一步定義出使用功能。一些當代生活的必要設施,包括智能設備、全屏投影等被隱藏在墻面和天花中,滿足生活所需。
人工與自然,原始與精致,確定與模糊共存于這個空間之中。這可能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舒適”的空間,但也許那些習慣了城市舒適生活的人們置身其中時,可以被激發一些感官的本能,回歸身體體驗,重拾居住生活的樂趣。
平面圖和立面圖
“山居”設計師 韓文強
中央美院建筑學院副教授,建筑營設計工作室主持設計師。美國《建筑實錄》全球十佳設計先鋒,香港《透視》40 UNDER40建筑師。主要作品包括曲廊院、水岸佛堂、唐山有機農場等,致力于讓空間成為人、自然、社會交流的媒介,創作宜居生活。作品曾獲邀參加哈佛中國當代建筑展、韓國光州設計雙年展等。
之間
設計師:唐忠漢
設計公司:近境制作(www.da-interior.com)
項目面積:117㎡
完工時間:2018.11
攝影師:金偉琦、鐘崴至
兩點一線,三點一線,走了又回,回了又走,你說天地為家。家的意義又是什么呢?于設計師而言,是接納,它接納你的情緒、狀態、離別、相聚,也讓你接納真實的自己。
空間以“之間”命名,是往來之間。如灰空間一般,將內外轉換,心境轉換,自我轉換。
于唐忠漢而言,“之間”有著更加獨特的用意,它經由離合、肌理、包覆、層次,去達到空間體驗的感受。同時,「之」字型是路徑、連結的型體表現,兩者互相貫穿,共同述說層層遞進的「連結的空間」。
白色包裹下的空間,通透明亮。它柔軟包容,任何顏色可與之相搭,又果斷堅挺,將陽光最大限度的反射。
不定義空間界限,而是以不同的線條將其分隔,或寬或窄,或朦朧或清晰,每個細節的設計都如一曲蜿蜒起伏的贊曲,以節奏引發思考。
如太陽冉冉升起泛起的魚白,大地萬物勃然生動;又如夜幕低垂,潔白月光帶來了寧靜與安穩,驅散暗夜的陰沉。
藝術畫將視覺焦點聚焦,充滿張力,似是沖破的空間的束縛,白色的間隙又像是極力融于整個墻面,將沖突與和諧之美展現的淋漓盡致。
臥室休憩的周圍,設計師有意將首尾兩端作出鏤空的窗格,一方面保證空間的通透性,另一方面減少空間過大帶來的的孤寂之感,于心理層面加深安全感,并增加趣味性。
光線自天花灑下,層層包裹之下,不覺繁復,尤顯輕盈,與柔和的光線共同塑造空間贊曲。
“我想要的空間是一種儀式感,一種家的概念,進而是一種獨特的空間體驗”。設計師說道。
平面圖
“之間”設計師 唐忠漢
近境制作是一組獲獎無數的精兵團隊,在主持設計師唐忠漢的帶領下,以居家的舒適為主,個性鮮明又有質感的設計品味為輔,向來風格不受拘束,擅長將光影與空間完美結合,且重視創意的實用價值與機能再造,作品廣受菁英客層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