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愷,1957年8月13日生于北京,男,漢族,建筑學家。中共黨員。1984畢業于天津大學建筑系,獲碩士學位。2000年當選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譽院長、總建筑師,本土設計研究中心創始人及主持建筑師。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天津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雙聘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建筑學報主編。
鍥而不舍的長期致力于建筑創作以及建筑學術研究工作,曾獲得 “全國優秀科技工程者”、“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人事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百、千、萬人工程”人選、“法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勛章” “梁思成建筑獎”、保加利亞國際建筑研究院院士等榮譽。所主持的工程項目獲得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金獎1項,銀獎9項,銅獎5項;獲得亞洲建協金獎2項,榮譽提名獎1項,提名獎1項;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獎金獎4項,銀獎11項等專業設計獎項。
倡導推動中國建筑本土創作的發展與傳播,出版《工程報告》、《德勝尚城》、《本土設計》、《中間建筑》、《本土設計II》等著作。先后受邀參加巴黎“中國建筑展”、臺北“城市謠言-華人建筑展”、首屆深圳建筑雙年展、倫敦“創意中國”展、紐約“中國本土建筑展”、布魯塞爾“心造——中國當代建筑前沿展”、“中而新”——國際建協2011東京大會中國展、 “從北京到倫敦——當代中國建筑展”、 “走向批判的實用主義:當代中國建筑” 哈佛大學展覽,并在天津及深圳舉辦“本土設計-崔愷建筑作品展”、在北京舉辦“十年?耕耘——崔愷工作室十周年建筑創作展”等國內外多個專業建筑展覽。
崔愷:回歸有本土特色的城市和建筑
6月21日,2019香港建筑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筑設計論壇如期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崔愷先生發表了主題演講,內容圍繞“綠色建筑的發展歷程”展開,并強調建筑作為城市有機的一部分,要與所處的環境很好的融合。會后,崔愷先生接受了A+設計師聯盟的獨家專訪,繼續就中國當代城市的現狀以及建筑師在城市化進程中應起到的責任等問題進行了更加深入的解析。
● 中國當代城市的積極現象和消極現象
我們國家城市發展的速度非常快,各地發展的情況各不相同,總體來講成就是非常大的。在很多國際交流的場合中,大家都好奇如此短暫時間里,中國能有這么迅速的發展,建造這么多龐大的建筑。這歸功于經濟迅速發展的成就,城市中的各種設施也日漸現代化,這與改革開放初期完全不同,但還是存在著不少問題。比如大家會覺得城市建筑沒有特色,各個城市同質化現象嚴重。這個問題困擾著很多負責人,他們希望城市能夠迅速的具備特色,而這也是我非常擔心的一件事。因為城市不能像化妝一樣的改頭換面,它是反應當時的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即便是千篇一律,也是因為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的政策、價值觀、考核指標等因素促成的,當然還有開發商在全國各地的推廣。我覺得雖然不理想,但它是真實的。
昆山大戲院
昆山大戲院
城市改變的時候,應該從內在的邏輯出發,怎么能讓城市變得有特色。比如,應該把每個城市的老城保留并梳理好,城市的靈魂就在那里。每個城市是不一樣的,有的是殖民地時期的文化,有的是傳統文化,即便像深圳一樣的新城市,某種角度看城中村也是城市特色的一部分。實際上這些東西都是城市最核心特色的載體,這是最具有識別性的。當然,也可以從城市公共空間的營造以及城市自然環境風景中找尋特點,像重慶、武漢,原本就有很強的識別性。
昆山大戲院
昆山大戲院
我個人覺得這還不是中國城市最急切的問題,最急切的問題是質量問題。能不能讓更多的人走在舒服的步行道上?城市的街道上能否少些欄桿多些綠化?不要簡單的把路修成大馬路,以往留出過寬的馬路現在很多都變成了汽車共享單車亂停亂放的地方,能不能把這些空間拿出來再生態化?這些是我們做城市研究課題當中,通常會想到的一些改造的策略。我經常說,北京尺度很大,不親切,但它的好處是留出了將來再改造、再生態化的機會。很多城市化建設應該從腳下做起,而不僅僅是在空中看遠景。我覺得這是我們跟國外尤其是特別優秀的城市相比,相差很大的地方。
昆山大戲院
昆山大戲院
另一個是我們的城市在管理上以及設計上條框約束特別多,這是跟剛才所說的現象相關的。為什么我們說很多發達國家的城市非常有設計感?就是因為,設計貫穿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讓你看不到邊界。而不是這個地方設計的很差,旁邊那里又做的非常富麗堂皇,所有東西應該是一體化的。我覺得我們國家在城市建設上的條塊分割管理問題還是比較突出的,很多行業缺乏建筑師或優秀的設計師,做出的東西在品質和美學上就不太講究。范圍上也劃分的很死,建筑師只能做建筑,超出建筑用地范圍就不能做了。而園林景觀設計師又只能在馬路上種行道樹和花壇綠籬,不能和建筑環境很好地融合。從設計到管理還有很多條塊切分的問題,這就是城市沒有從一個市民使用的整體空間去考慮,這是品質不高的一個普遍原因。
昆山大戲院
昆山大戲院
當然,現在很多問題都在逐步地完善,尤其是中小型城市,比如說蘇州、昆山、甚至包括四川遂寧,這些小城市反而管理的很好。我覺得在政府主導的機制下只要重視,這些問題都能夠被克服。
● 理想中的當代中國建筑
中國很大,我們以往一直比較注意什么是中國的,什么不是中國的。而我的理解是建筑如何能與所處的環境更好的融合,這是非常重要的。融合有很多方面,一個是與自然環境以及城市人文環境融合。同時,還要與氣候環境更好的融合。當這些都有相應答案的時候,這個建筑在這個地方就深深地扎下了根,就屬于了這個地方。而我們現在大多數的建筑還做不到,可能只是某一個方面成功了,造型不錯,功能也挺好,但其他方面就不一定那么融合,尤其是綠色節能方面差距還挺大。
昆山大戲院
昆山大戲院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意識到,建筑絕對不是個人的作品,而是城市非常有機的一個部分。我曾經做過一次演講,建筑師好比是牙科醫生,把牙鑲在缺牙的位置上,不僅要解決功能問題,還要自然美觀,與旁邊的牙協調一致,和諧很重要。我理想中中國未來的建筑,大概都應該是這樣的。
昆山大戲院
昆山大戲院
昆山大戲院
● 建筑師在當代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責任
近年來,各地方政府正在推廣專業人員的責任機制,例如責任建筑師、責任規劃師。比如說海口市的一個區就是讓我來負責審查建筑方案,旁邊還有其他大師負責其他區域。這樣一來,每一個區都有責任建筑師,但是目前的機制還不夠完善。我覺得更重要的不只是建筑形態,而城市空間的質量和特色,這應該是整體的。
王府井步行街改造
王府井步行街改造
王府井步行街改造
王府井步行街改造
王府井步行街改造
● 雄安新區項目解析
雄安新區是一個自然生態非常有特點的地方,它像是華北地區的水盆兒,白洋淀擁有大片濕地資源,土地遼闊,周圍也可以帶動京津冀共同發展。我們這兩年也陸續參加了一些城市規劃和設計工作。在雄安新區的建設當中如何因地制宜,讓城市在低洼的環境下更有機地生長。比如因為場地低洼更有條件做成一個立體城市,原本要下挖的地下室,現在可以在地上。而道路可能在另外一個標高上,整體空間呈現出的是一種豐富性。我想象的雄安新區,當然也是我所了解到的,高層建筑不會太多,但是它會在人的尺度上、在人的視野當中看到非常豐富的多層次的立體城市,不會像平原城市在一個標高上蓋起來,它一定會有不同高高低低的地方,會有大量的綠化,會有親切的小街區,這些現在都已經落在雄安新區的規劃當中了。我覺得將來作為雄安新區的建筑師一定會沿著這樣的邏輯,把它做的更好。
雄安市民服務中心臨時辦公區
我們為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的企業辦公區中用了集裝和預制體系,將建筑和內裝在工廠里做好,到現場吊裝在架空的柜架基礎上,是對未來雄安在裝配式技術應用的一種探索。我們為雄安設計了設計中心,用綠色建筑的理念和技術改造了一座多層廠房,是對未來雄安及周邊地區既有建筑改造利用的一種嘗試。我們還設計了雄安高鐵站,那將是大規模使用太陽能光伏技術的建筑,對未來雄安推廣清潔能源也有一定的示范性。總之我對以雄安為代表的中國新型城鎮化的未來充滿信心,它應該是植根在大地上,又面向未來,把功能,文化和創新技術很好地融合起來的,代表著這個時代的中國智慧。另外,我們在北京副中心,在全國各地都有不少項目在設計建造中,無論是什么地方什么建筑,我們都秉承著本土設計的理念,試圖找到適合那片土地的解決方案,也因此創造出了不同的特色。當然對城市來講,特色的營造和品質的提升沒有這么快,需要一個建筑,一條街道,一片區域地去做,一切都應從腳下做起。
雄安市民服務中心臨時辦公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