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形態
廣州共生形態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公司的核心團隊由知名設計師彭征先生以及80多名優秀的職業設計師組成,設計業務涵蓋酒店、商業、地產、辦公等領域,為客戶提供建筑室內到軟裝陳設的一站式服務。
五代 董源《溪岸圖》
五代董源的山水立軸《溪岸圖》,上半部分是觀想的世界,兩峰聳峙相對,夾壑中一道溪流自遠而近,下半部分是世俗的生活,高士倚欄遠眺,家眷仆女嬉戲于旁。理想與世俗共存于咫尺絹本之上,山水畫的詩意建構便在于此。自五代至北宋,類似的山水立軸有很多,如五代衛賢的《高士圖》、李成的《晴巒蕭寺圖》以及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等。
山水立軸里蘊含著文人處世哲思。仕與隱是橫亙于歷代文人面前不可回避的問題,如天平的兩端,一端是入世,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一端是出世,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入世在度人,出世在度己,看似南轅北轍的兩種選擇,五代兩宋的文人找到了最好的平衡,即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溫嶺文明起源早,遠在新石器時期已有人類生息繁衍。溫嶺的徐堰王古城,是戰國時遺址,附近仍保留唐、宋時期的七座古窯址。溫嶺還有個“賣魚橋”,然而并不見橋,相傳原來是有橋的,每逢市集便聚滿賣魚的小販。時過境遷,橋與小販已不再,名字卻留了下來。史料里的溫嶺,頗具騷客書卷氣,而地名里的溫嶺,充滿人間煙火氣。很是有趣。
作為一個標準化的銷售中心設計,何為標準顯得尤為重要。這個標準既包含設計的通用性原則,一種自上而下的精英文化;同時又指向由地方文化所建構的審美取向,一種由下至上的世俗觀念。設計在其間,既是一種善意的過渡,又是一個包容的容器。
溫嶺地處溫黃平原,四山一水五分田的地貌,孕育出當地人的生活景致與傳統風俗。得靈感于此,三盛璞悅府銷售中心,入口玄關墻如海中山島,將空間如畫卷般橫向展開,而梯間懸吊的文字圖騰又將空間向上拉升與引導,橫、縱向空間層次得以擴展,人的視線亦因之得以拓寬。
間,空間的節奏與秩序,既是空間與空間的隔,也是空間與空間的連接。平面上的轉、承、啟、合,對應了觀者在空間中的行、望、頓、留。氣,風在空間中流動的沉積,如山水畫的留白。“間”將“氣”引水入渠,因流動而生動。天地以氣造物無心而成形體,“漫卷詩書”便是“氣”在空間中游走的物化,如此這般,空間便活了,氣韻生動。當觀者游覽整個空間,從這一段徜徉到那一端,發掘空間的可流連之處,觀者本身亦成為空間的一部分——如果“漫卷詩書”指向的是那個形而上的觀想世界,那么空間中的觀者便是那世俗的本體。
在銷售任務結束后,銷售中心將還原為小區的門樓、廳堂和物業的鄰里中心。銷售中心講究格調,用以安放受眾對未來生活的期許,而還原后將成為受眾的日常生活場所,這豈非也是一個從觀想世界到世俗世界的轉變過程?為避免大拆大建,減少二次拆改,設計師對比還原前后的空間,通過詳細拆解動線規劃,將銷售空間與未來生活空間作出最大限度的重疊共生,保證空間利用率的同時,將浪費與消耗減至最小。
三盛璞悅府,設計試圖將觀想的世界轉化向日常的世界,把日常的世界引向觀想的世界,讓兩者在同一個空間相遇、對話,這種探索本身似乎在講述某種體悟,也似乎在述說一個故事。從世俗走向神圣,是求道;從神圣走向世俗,是豁達;在這個項目里,設計師希望做到的,是喚起身臨其境者對空間精神旨趣的認同,無論陽春白雪抑或下里巴人,都能夠在其中轉變或共生。
平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