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
北京對角線設計創始人,主持建筑師
無論在古羅馬、中國還是日本,“泡澡”都是一整套與精神世界緊密相連的生活方式:或是吟詩清談,或是祭祖禮佛,或是靜修禪宗。
據《世界文明史》記載,公元4世紀時古羅馬的浴室足有856個,幾位羅馬皇帝甚至建造了卡拉卡拉浴室般的國營“大澡堂”。雖然這些“澡堂”大多富麗堂皇,但它象征著平等——人們無論貧富,到“澡堂”里都將除去服飾,享受貴族待遇。
如今,沐浴、水療也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放松緊繃的神經,卸下身心的束縛,給予自己片刻珍貴的冥想時光。在滌清靈魂的“微度假”旅程中,感受“詩與遠方”。
既然“泡澡”是種精神生活,那么“澡堂”就一定是件藝術品。古羅馬時期的優秀“澡堂”設計堪比教堂,里面多是尺度驚人的圓拱立柱、光滑閃亮的大理石、精致拼貼的馬賽克和栩栩如生的雕塑。現在的理想“澡堂”可能更像一座美術館,空間比例和諧、幾何語言簡潔、材料肌理微妙,玩味“光”與“水”的互動關系同時,本身就成為了當代藝術雕塑。
光之向往
從路易斯·康到安藤忠雄,從萬神廟到光之教堂,古今東西方建筑師對光的向往都鐫刻在偉大的建筑作品中。“光能’憑空’造型,勾勒出物體的輪廓;也能打破造型,分割僵硬沉重的空間。”杭州曲水蘭亭的設計以“光”為核心,以天窗自然光分隔空間,并賦予不同材質以豐富的表情。
實際上,古羅馬浴室屋頂就有許多采光天窗,這與中國“云影半晴開夢澤”的意境相似。在以水為重要主體的水療空間中,光的引入巧妙而自然。“在世間的所有材質中,只有水最能與光完全相融。”對角線設計創始人、主持建筑師王兵認同道,“四時與朝暮之間,不同角度和性質的光線會在波動的水面上留下不同的痕跡。”
光線的巧妙安排,使得人們在沐浴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氣氛與天氣的微妙變換。在開闊的公共空間,平滑的墻壁安靜地等待著陽光的降臨;在幽暗的水池空間,水反射的跳躍光芒映照在原本沉靜的立面上,使它變得生動、輕盈;熱氣蒸騰的時候,氤氳的水汽折射出溫柔恍惚的光斑;細窄的切口處光線射下時,集結成束的“追光”則重新塑造了空間形態。
這些“縫隙”是天光的通道,也是建筑師王兵的畫筆刻刀。強烈的平行陽光劃過墻面時產生的濃烈陰影,帶有一種夸張的戲劇性。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光由平面流淌到曲面,影子也在墻上、地上緩慢移動時,卻產生一種纏綿的詩意。“四時與朝暮之間,不同角度和性質光線在波動的水面上留下不同的痕跡。”王兵補充道。
除此之外,王兵也通過“光”重新組織了空間序列。從開闊的建筑水景,進入兩側墻面限定的窄高空間,到緊密布局的更衣間、水面倒映著幽冥光線的水池,再到清爽天光灑下來的開闊中庭,進而到達近人尺度的餐飲空間,或者再次通過窄高的樓梯,由上方的天光指引變為盡頭的光點誘惑……亮暗結合大小交替的空間體驗,似乎能喚醒一些超出瞬時記憶的個人情感。
空間幾何
不只是現代主義,“幾何”實際上是建筑界的古老話題,與其說是一種設計元素或語言,不如說是一種邏輯方法。在曲水蘭亭的設計中,王兵就利用“幾何”進行了體塊分區,并把這種語言貫徹到室內和家具設計細節中。
杭州曲水蘭亭的總面積近9000平方米,天窗最高為15米,空間尺度很大。王兵大膽地通過6條天窗對應6條長廊的方式,將這樣一個巨大的體量分化為7個并肩分布、明確獨立卻相互聯系的體塊。這實際上是一種做景觀的方式,即把整個空間當作一個自由的庭院,進而在各個空間單元中,把建筑的功能和形態還原為基礎要素。
其中建筑的前半部分,包括入口大廳、浴室、浴池等空間使用的是縱向的視覺語言,通高的重復柱子、多米諾骨牌般強調透視的門洞、不斷延伸的黃銅“緞帶”、連續不斷的長條玻璃天窗都在強調這一視覺語言。及至整個空間高潮——高高的中庭,縱向語言匯聚,與橫向線條交錯,共譜一曲“空間交響樂”。
天窗間的實體在中庭垂下,降至地面時又戛然而止,仿佛三塊厚重的幕簾,既為餐飲空間提供了視覺隔斷,又清晰地指出了整個空間的劃分邏輯。而中庭空間的視覺效果也是最為豐富的,方形連續空間的儀式感與曲面柔和的金色插件相結合,從不同的角度看去能得到迥然的“對話”小景。
當這些面積大小不一、表面肌理各異的體塊再受到光線的切割時,整個光影空間似乎就變為了一組藝術裝置——如同法國雕塑家Xavier Veilhan的構成作品,抽象的幾何雕塑中每個單元之間的比例、色彩都經過精心推敲,在光的“賦活”中倍加生動。正如王兵所說:“我不是要在空間內放置一兩件藝術作品,而是要藝術成為空間的一部分。”
這種用做藝術雕塑的方式做建筑的想法,也延續到了曲水蘭亭內的家具設計中。實際上,入口大廳與中庭中的沙發或邊桌,幾乎就是縮小版的建筑模型——完全的幾何形態,細致的包邊與鏤空,考究的比例關系,王兵對建筑品質的要求也如實地體現在定制家具中。
最終,就像安藤忠雄建筑的成功離不開清水混凝土一樣,杭州曲水蘭亭能呈現出這樣一種低調而高雅的空間效果,除了王兵對空間尺度的精準把控和體驗節奏的恰當編輯之外,也離不開細致的材料搭配和施工工藝。
首先,這種統一灰色的整體視覺效果得益于對混凝土建筑自身的誠實呈現。這既出于對“光影”效果的背景墻的需要,也出自對錢江世紀公園的創意產業園的尊重——純粹的混凝土墻在周圍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的綠化環境中展現出獨特的體積感,構成一種與自然的新型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筑的入口處,黃銅與水幕分割了內部與外部空間。垂直的黃銅雕塑大門和兩道流動的水簾動靜結合,在沉穩的室內整體性格中又融入了一絲室外的靈動生氣。進門后,厚重、儀式感頗強的空間氣質配合沒有花哨裝飾的“裸感材料”,指向了美術館般的精神空間。
大廳乃至整個室內的材料也驚人的簡單,幾乎只有黃銅、木材和大理石,而且墻面的木飾面和地面的大理石仍然與建筑混凝土保持一致,即深淺略有差別的灰色。但材質的不同則分別賦予了墻面細膩、溫暖的觸感,和地面光滑、豐富的肌理。
而黃銅“緞帶”就是這個空間中的點睛之筆——精致打磨后的黃銅“緞帶”是這個空間的序列線索,從入口大門到前臺登記,到全新的功能空間如更衣室、樓梯間或者中庭餐飲空間,每次黃銅“緞帶”的出現都仿佛一個水療冥鈴悄悄奏響,告知人們又來到了一個新空間。除此之外,像所有雕塑作品或者網紅空間一樣,黃銅金屬質感的點綴效果和珍貴精致的材料屬性也為這里加分。
與黃銅的精致相對應的是更多細節,如更衣間入口的線形照明、窗外的線形幕墻、建筑下方的長條開口、完美隱藏的風口燈槽,甚至是樓梯的扶手和隔間門把手……藝術隱藏在細節之中,精神追求也分化在每個行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