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大改造》第四季第九集 完整視頻
在昆山市永平家園內居民樓下,有一個不起眼的裁縫鋪,在縫紉機的“嗒嗒”聲中,一位老裁縫正忙著手頭上的針線活兒,他就是侯振康。
與一般的裁縫鋪不同,店里沒有價目表,所有的費用都是街坊看著給的。侯振康做裁縫活兒的所有收入都放進了愛心箱,積攢到一定金額,就會捐出去。
撿夠一百個煙頭可以換一副袖套,這個小小的公益舉動,裁縫鋪從開業一直持續到現在,從未間斷過。侯振康以多種方式從事公益,用一雙巧手積攢著愛心。疫情期間,他還親手制作了一百多頂帽子送給堅守崗位的工作者,因此被大家親切地稱做“帽子爺爺”。
十六年來,侯振康助力公益,支持環保,堅持助學。他步履不停,足跡遍布安徽、四川、貴州、青海等地,定期資助貧困學生,累計捐款近三十萬元,他先后獲得江蘇省學雷鋒志愿服務先進典型、江蘇好人、中國紅十字會五星志愿者等榮譽。
侯振康工作
侯振康從出生到現在一直生活在昆山市永共村,跟隨城市化的腳步,村屋變成了樓房。帽子爺爺的家就在裁縫店的樓上,這套84平方米的房子只進行過簡單裝修。經過幾年使用,墻皮開始脫落,雜物越來越多,室內沒有適老化設計。隨著侯振康與老伴的年齡越來越大,房屋亟需改造。
麥國強臥底接觸侯振康
麥國強以公益志愿者的身份接觸侯振康,先在裁縫鋪進行體驗,又跟隨侯振康一起參與每周一次的公益活動,充分了解了侯振康的生活需求,匠心設計,
麥國強親手做沙發
No.1 客廳
改造前,玄關處只有一個低矮的鞋柜,不能滿足收納需求。客廳缺少家具,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改造后,麥國強沿著餐廳的墻設計了一整面儲物柜,方便侯振康與老伴兒收納鞋物。客廳墻、頂面采用乳膠漆,與廚房外墻物料質感形成對比。設計以功能化為主,簡約、整潔、舒適。設計師保留了侯振康家里原有的老箱子,并重新用老縫紉機改造成臺燈,讓過去的回憶繼續留存。
No.2餐廚空間
改造前,廚房和餐廳缺少整體規劃。
改造后,麥國強將廚房與餐廳融合,采用島臺設計,為老年人讓出活動空間,并實現烹飪、就餐、會客功能一體化。
No.3 主臥室
改造前,主臥雜物堆積,光線過強,噪音大,床的高度過低。
改造后,大尺寸衣柜,完美解決收納問題,同時,設計師精心挑選的床,更適合老年人使用。此外,床頭柜上方的緊急呼救裝置,連到了女兒的手機上,遇到突發情況時,讓侯振康與老伴兒能及時聯系家人。
No.4 次臥室
改造前,次臥收納空間不足,雜物四處堆積。
改造后,次臥的榻榻米設計,完全滿足了儲物需求,此外,增設榮譽墻,借用部分廚房空間增設簡易茶水柜,為榜樣人物侯振康打造了一個集休息、會客于一體的多功能空間。
No.5 衛生間
改造前,衛生間干濕不分區,容易導致老年人滑倒。
改造后,設計師在實現衛生間干濕分區的基礎上,采用防滑地磚、安全扶手以及緊急呼救裝置,有效地保障了老人的安全。同時安裝折疊坐浴凳和扶手,既節約空間又滿足了兩位老人的坐浴需求。
No.6裁縫鋪
改造前,這里空間狹窄,雜物堆積,嚴重缺乏收納。
改造后,設計師增設了滿墻的儲物單元,具備收納與展示的功能,也為侯振康留出了更多的操作空間。
麥國強考慮到侯振康與老伴的年齡日益增大,所以從入門玄關到公共空間,從臥室到衛生間,都增加了許多適老設施,如換鞋折疊櫈、淋浴間折疊休息椅、安全把手、緊急呼救裝置等,并在屋內重點角落增設了光感夜燈,以確保兩位老人在夜間的行動安全,為他們的生活更添一份安全保障。
在這個暖意融融的新家里,有侯振康與老伴兒的幸福笑容,在嶄新的裁縫鋪里,有侯振康忙碌的身影,伴著熟悉的“嗒嗒”聲,美好的生活正踏步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