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
碩士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建筑系,師從王澍教授,組建成立了尌林建筑事務所,并擔任主創建筑師。
編者按
實施鄉村振興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行動開展以來,全國涌現出了眾多的美麗鄉村示范村,通過改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為當地人們提高了幸福指數。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設計師陳林走進湖南省美麗鄉村示范村——馬兒山村,這里常年青翠碧綠,氣候宜人,不僅可以觀賞頗具代表性的土家族風格建筑、體驗當地特色溫泉沐浴,還能領略濃郁的鄉村風情文化。
01 建設美麗的家鄉
業主吳先生是張家界馬兒山村土生土長的原住居民,后來因工作關系常駐在張家界市區里,熱情好客的他經常邀請朋友品茶聊天。吳先生每年都會拿出時間自駕旅游,尤其對杭州和莫干山的特色民宿記憶猶新,漸漸地萌發了要在老家馬兒山村建造民宿的想法。通過朋友介紹找到了設計師陳林,兩人一見如故,并且理念相同,很快便一拍即合的開始了馬兒山村的民宿設計——林語山房。
02 打造張家界第一民宿
吳先生非常認可陳林的專業性,并且十分信任,在設計過程中也不強加太多想法,放開手讓陳林去做。
施工現場
在建造的過程中遇到了施工隊不專業和節省造價的問題,陳林希望保證效果的情況下控制造價,所以在材料的選擇上做了多種比較,想辦法既能達到效果又能省錢,還幫吳先生提供了很多價格低、質量好的材料供應商。
原場地上是有兩個木結構的燒烤亭子,整體建筑是一體化設計新建,不是舊房改造。因此場地的現狀利用和邊界成為了重點解決的問題。
03 遠山是一道被隱藏的風景
陳林在剛接觸到項目場地的時候,并沒有太興奮。當時正值冬天,周邊的樹只剩下干枯枯的枝杈,旁邊有不同時段建造風格各異的木結構建筑,有一片水景中間種了幾棵樹,場地一邊高一邊低,北面緊挨著一戶農戶,在一層基本看不到對面的遠山,對于一個民宿項目來講這樣的場地條件絕對不算好。但是怎樣讓這樣一個看似平常的場地,做出一個好的民宿,陳林花費了很多心思。
陳林利用場地的高差關系做了一個半開放的架空空間,可以做各種活動,同時將原有的水景引入建筑,隨著室外臺階逐級流下,形成小瀑布。場地中所有的樹都保留下來,有的地方有大樹,在建筑設計的時候就退讓,讓近處的樹木變成近景,引入到室內。遠山是一道被隱藏的風景,剛進入民宿看到的很模糊,但是越往上走就被看的越清晰,到達頂層大套房,視野絕佳,遠山全景便映入眼簾。
04 就地取材節約成本
民宿的建設主要使用了兩類材料,一類是在地化的材料,像毛石、青磚、土磚、水洗石、水磨石、老木板、老石板。另一類是現代的材料,像木模現澆混凝土、碳化松木、碳化合成竹、瓦倫玻璃、水泥肌理藝術涂料、非洲柚木等材料。用在地化的材料主要考慮到方便就地取材,節約成本,當地工匠易找,技藝嫻熟,比較好控制材料做出來的效果,在地性和文化性內涵也會通過材料有所表達。而現代性材料陳林認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怎么跟在地化材料做很好的搭配和組合也非常的重要,材料運用的好是既能體現民宿的現代設計感,也能把當地的材料用的很現代,甚至是很時尚,這個度的把握及其關鍵。
民宿處于張家界馬兒山村,是典型湖南鄉村風貌,農居散布山腳鄉間,順地勢山勢而建,村子在背陰影面所以是坐南朝北,民宿也順習了這種風土,順地勢高低而建,朝著遠山景觀面打開。當地少數民族村民都非常的淳樸,過年過節都會聚在一起,大的節日還會穿著他們的傳統服飾表演節目,民宿中借鑒當地風俗設計了很多可以圍爐烤火的場所,客人和家人都可以聚在一起聊天烤火,有一種輕松的家的溫暖感。
“遠山近林,情感共鳴”是陳林在民宿項目中的核心概念,找到項目地最核心的資源,親近自然的設計理念貫穿其中,自上而下,由內而外,自始至終。
項目完成之后,這種遠山近林帶來的體驗感完美的被呈現出來,在空間中使用了不同的處理方式來與環境互動,有的是半戶外的體驗,橫向框景,不同方向;有的是連續橫窗,被近林包裹;有的是方窗長窗框景,遠山像一幅畫。當然體驗一定要身處其中,親身的體驗遠比文字和圖片描述來的更真實。
陳林——為張家界馬兒山村代言
馬兒山村離張家界主城區約25分鐘車程,相較于張家界景區,這兒的山雖不是奇峰卻也林木蔥蘢,加上零星散落于山坡田野間的民居,別有一番野趣。
馬兒山村原居民以土家族為主,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變得更有一種獨特的風情。村里以龍燈文化為典型代表,經常開展舞龍燈、唱花燈、對山歌、擺手舞等民族文化活動。
Q:自宅和民宿的不同之處,在設計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其實在很多時候我認為空間設計是可以不需要從功能本身出發的,很多設計理念和原則跟功能本身并沒有那么大的關系,功能只是區分出不同的使用者,不同的使用方式,是建筑師需要綜合考慮的因素,建筑設計是一項多維度的設計工作,功能和使用者只是考慮因素中的一個。
Q:在鄉建項目中,如何解決“土”的問題?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有意思,有時候“土”和“不土”真的也就是相差毫厘之間,我們經常做鄉村項目,必然會要面臨這個問題,如何做出來的設計“不土”,但又能跟在地文化,地域特點發生關系,如何進行“轉譯”就變得極其重要。轉譯實際上是需要對文化的核心有深刻理解的,不能停留在表面,單純的模仿形態和形式就會變成“土”,關鍵還是在于理解其意,從鄉村中抽離出最有價值的東西。從另外一個層面上,我們需要重新去解讀我們的設計需要給鄉村帶來什么,用什么樣的新手法、新方式、新策略去解決問題,用什么樣的新審美去看待鄉村,給鄉村帶來新的面貌。
Q:在鄉建項目中,如何處理低成本和可持續性問題。
在實現建筑效果的同時盡量去降低項目的建造成本,考慮建造的生態和可持續性,這是我們事務所在做鄉建項目中一直堅持的一個設計原則。做鄉建項目,我們首先會在設計上就充分考慮到當地施工條件限制、工藝限制、技術限制、交通條件不便等限制性因素,盡量選用當地材料、回收材料、低成本有機材料。利用低技工藝,讓當地工人可以實現建造。同時根據交通的可達性選擇建造方式,結構形式。交通不便利的地方,部分建造考慮工廠批量預制,方便人工搬運,小構件現場拼裝。也會考慮更多的利用現狀,因地制宜,順勢而為,盡量少的去大動干戈,破壞土地,同時也節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