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迎晞
鄒迎晞先后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柏林藝術大學建筑設計學院,作為建筑師進入建筑及規劃設計領域已超過20年。在參與鄉村振興的策規劃設計與建設過程中,鄒迎晞創新性提出了“新農人”概念與“土壤”精神,以期通過有理的策劃、有效的規劃和有度的建設改造,為“人”的回歸與到來培育有營養的土壤,最終通過對“新農人”的服務,讓鄉村吸引人、找回人、留住人,通過人才振興,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設計服務在鄉村的價值。
編者按
高鐵抵達泰安站,便可看到關于“故鄉”的連幅廣告——“故鄉的月”、“故鄉的云”翩然棲于泰山余脈九女峰之上,喚人“步月登云”,大有與泰山主景區分庭抗禮之意。而泰安,這座仰仗泰山而為人所知的山城正力圖通過九女峰的振興計劃迎來新生。今天讓我們跟隨建筑師鄒迎晞一起走進——泰安九女峰。
01 拉開鄉村振興的帷幕
十九大后,山東全省開始大力推行鄉村振興,魯商發揮國企力量介入其中。長久以來,泰山一直是泰安的一枝獨秀,游客往往當日往返,對夜間經濟及其他文化體驗類消費并無增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魯商在九女峰拉開了鄉村振興的帷幕。
僅靠散點式單體建筑無法承載一座村落的復興。魯商需要一種全盤思考和整體邏輯,將總面積約55平方公里的山村串珠成鏈,規劃其產業及空間結構,并注入新的“驚喜”,持續、系統地滿足“喜新厭舊”的來訪者。2019年初,鄒迎晞所帶領的袈藍建筑團隊受業主山東魯商集團的委托,介入村落整體策規劃和設計,全面統籌謀劃?!肮枢l的月”等單體建筑設計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憑借鄉村領域多年實踐經驗,袈藍建筑團隊立足濟南城市群客源市場,串聯起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希望能夠重建城市與鄉土、人與鄉愁的關聯,尋找被遺忘的價值與被忽視的可能性。
九女峰片區作為山東省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工程,歷經魯商集團兩年多的建設,現已初具規模,并成功打造了建筑設計作品“故鄉”系列IP。
02 一輪“永不落幕的月亮”
“故鄉的月”起源于業主的“命題作文”。2019年中秋,拈花灣亮起直徑10米的氣球月亮,為古鎮增加了魔幻色彩和傳播亮點。受此啟發,魯商集團希望在九女峰片區亮起一輪圓月,以“人工奇觀”開辟“故鄉”IP的下一篇章。
建筑絕不僅僅是視覺游戲和表面的感官刺激,它擁有多維度的價值。作為規劃者、建筑師,鄒迎晞希望“月亮”不僅僅是一種形式主義的游戲,而是能夠被賦予意義和功能。一輪“永不落幕的月亮”由此而來,它被賦予儀式堂的功能,以極致的簡單解決建筑意向、形體、功能、空間、情感、商業價值等等一系列問題,實用價值之上再塑精神價值,為鄉村盤活新的資源。
早年留德經歷讓鄒迎晞對祖國和家鄉懷有更深沉的情感。“云月是同,溪山各異”,月亮是勾起遠在異國他鄉的中國人懷鄉之情的觸媒。他希望“故鄉的月”能夠觸動每一個來訪者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同時,鄒迎晞的團隊也有很多北漂,他們也會有懷念家鄉的時刻,“故鄉的月”設計凝聚著他們鄉愁或思念的情愫,是他們對思念之地或人的禮贊,希望他們看到這件作品時,內心充滿自豪感。
03 建筑與自然共生
“故鄉的月”位于自然純生態的山谷之中,項目需要平衡設計與自然干預之間的關系。觀賞月亮的視點、月亮高度、空間承載力、建筑落位點等等,要求對建筑的尺度等進行嚴格的計算。同時,還需要考慮如何避免山洪災害等問題。
在基礎的施工過程中,袈藍團隊發現一處基礎的位置落在堅硬的花崗巖上,為了減少土石方作業量以及充分尊重在地環境特點,鄒迎晞在現場巡查施工時,提出將此處的巖石包裹在室內。如此,原有山體的一部分便保留了下來,人在室內可以觸摸到自然山體,形成了建筑與自然共生的關系。這個項目秉承了袈藍團隊一直堅持的鄉建規劃美學追求,即在實現目標和功能訴求的同時,最大化的和自然融合。
由于山區地形復雜,施工作業異常艱苦。山區沒有信號,現場情況的反饋全部依靠異地通訊傳遞?,F場情況的變化之快超乎想象,有些專業的藍圖剛剛完成還未交到施工方手中,現場條件就已發生了變化,不得不作廢,重新設計。為了縮短反饋溝通時間、保證項目工期,袈藍的設計團隊以127模式(1周中有2-7天)前往現場駐地配合施工工作。
項目的完美呈現離不開對細節的精益求精,對材料和細節的高標準要求,例如超白玻璃和美巖板的選擇、石材的拼貼方式等等。袈藍團隊無數次在現場與多方進行溝通爭取,這使得花在溝通協調上的時間遠超出設計本身的時間。
施工進程中,還出現過因市政道路施工方作業等等引發的問題。建筑從紙面到地面的過程時常會發生許多計劃外的問題,團隊豐富的經驗和切實可行的處理措施,保證了項目的正常推進和完美呈現。
山東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儒家文化影響了中國數千年,其重視內心修養,強調家族傳承。儒學大家董仲舒又結合陰陽學說,強調“物莫無合,而各合有陰陽”。“故鄉的月”首先將這一哲學思想融入其中,作為婚禮儀式堂,人們尋覓“另一半”其實是在尋找一種“圓滿”。建筑上為陽、下為陰,延續著陰陽相合、有無相生的哲學思考。
設計及建造非常注意對所處自然環境的尊重。袈藍團隊放棄使用清水混凝土以及訂制混凝土掛板,采用東南亞進口的美巖板代替。整體色彩與山體相協調,營造山澗明月之感。
鄒迎晞——為四川省德陽市高槐知行村代言
通過修復生態系統,改善人文環境,強化在地性記憶與情感,推動“新農人眾創共建”,以“做好土壤”為目標,以“破冰、松土、播種、澆水”為工作方法,實現高槐村關于文創產業的二次發展。
修繕村落集會廣場、規整街道,打造生態宜居的鄉村環境,以青少年創客教育基地、高槐故事館、田野秀場等地標建筑,煥新風貌。同時恢復水生態系統,建立原生植物系統。生態建設帶來就業增收,調動村民的積極參與性,以“傳統手工藝、農家味道、綠色果蔬”等形式獻力鄉村建設。
以咖啡文化為基礎,以園林文化為氛圍,和政府協同引進青溯植染、“非遺”潮扇、民謠音樂、手工陶藝等文創業態,引導產業差異化發展,實現鄉間文化可賞、鄉間美食可吃、休閑咖啡可品、田園民宿可住、特色產品可帶,助力高槐從“咖啡小鎮”往“文創村莊”的方向蝶變。舉辦高槐鄉村藝術節、大美高槐、FUN野營地等活動46場。
曾是貧困村的高槐,于2016年底脫貧,2020年成為億元村。通過策規和開發建設運營后,高槐村先后獲評:住建部第四批“美麗宜居村莊”、省級“四好”村、四川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環境優美示范村、中國鄉創地圖鄉村振興示范村。
袈藍和旌陽區聯名打造了特色農創產品:旌選優品·袈有好物——袈鄉菜油,這也是袈藍首款自產農產品。
知行村第一批油菜籽6000斤,在今年喜獲豐收。從油菜花田,到紅光牛、FUN野營地,再到“袈有好物”之“袈鄉菜油”,袈藍踐行著“做好土壤”的價值觀,真正實現了一二三產的融合之旅。
Q:請您分享一些在鄉建項目中的經驗和方法。
在多年鄉村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總結提出了“做好土壤”的方法論,包括破冰、松土、播種、澆水這四步,重點在于激發鄉村的內生力。建筑師進入鄉村實踐,要尊重當地的自然環境、文脈、關注原住民的真實需求。
我常常說,設計的本質是解決問題。當我們去解決鄉村問題時,習慣以傳統建筑師的角色去關注鄉村建設和空間的問題。實際上村里需不需要這個空間、村民怎么看待它、它是否能夠長久地存在下去,這些問題都是建筑師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作為一名在鄉村工作的建筑師,要去發現鄉村的本質和亟待解決的問題,用設計放大鄉村的更多可能性,最終解決的是鄉村持續發展的問題。
當然,設計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甚至能夠解決的非常有限。當我們面臨復雜的鄉村環境、城鄉要素不能雙向流動、政策的模糊性和復雜性時,往往會發現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促使著我們要找到一個接地氣、更樸實且適合當地生態的方法論。
Q:如何巧妙地在項目中添加“網紅”元素?
作為靠譜的建筑師,在我的觀念里,我們不應當為了一個單純的網紅建筑或為自己揚名立業而去做設計,否則最終可能留給鄉村的是一個無效資產。我認為,建筑只有兩種“命運”:被炸掉、被保護。哪怕有一件“讓人舍不得炸掉”的作品,也將是我職業生涯的意義。
在建筑設計中,我真正關注的是設計能否成為解決問題的一個有效環節,能否融入所在的文化語境或者說土壤之中,能否實現新的功能、滿足情感需求,這才是最重要的。但當回答了上述問題之后,或許建筑自然成為了受歡迎的“網紅”。
Q:在當代和鄉土之間如何找到平衡?
在進入鄉村領域之前,我們在其他項目里用過各種各樣的材料,各種各樣的手法。但是接觸到鄉村之后,我提出一定要用減法,把空白留給自然,留給鄉村,可能只要把它本身呈現出來就已經很好了,你就不需要再加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去破壞它。所謂的“當代”,不管是元素、材料還是風格,目的都是為了解決鄉村問題,滿足人新的需求,而不是“為了當代而當代”。人的初心和本質,其實都是特別簡單的,以最簡單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反而會呈現出最好的狀態。
建筑植入一個新的土地語境,呈現形式一定是多樣的,需要植根于當地的文化屬性和地域特征。也有很多老房子非常好看,但不適宜現代人居住,面對這一復合問題,需要結合現在的語言和科技手法,在尊重當地文脈的同時也植入新的元素、新的產業,去解決新的人群、新的需求。
我通常會使用混搭田園哲學去統籌,尤其是在鄉村的場地里,建筑的一枝獨秀是對土地不尊重,因為建筑實際上是鄉村的“道具”,讓它和自然、生活融合,而不是形態上的表現形式,這樣才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