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迪
平介設計創始人、設計總監,蘇州大學建筑學院客座設計導師。建筑學、景觀建筑雙碩士學位,于2016年畢業荷蘭于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期間獲建筑學院全額獎學金,并多次獲學院優秀設計。此后先后就職于荷蘭Ector Hoogstad Architecten建筑事務所、荷蘭MLA+建筑及規劃設計事務所以及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期間積累了建筑、規劃、景觀、室內等各類空間設計實踐經驗。
編者按
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西風景區是一處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森林公園、亞洲最大土壩水庫、全國佛教樣板叢林、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創建單位、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為一體的山岳湖泊型特大景區。景區總規劃面積495平方公里,分為西海湖區和云居山片區兩大板塊。今天讓我們跟隨建筑師黃迪一起走進——廬山西海風景區。
01 打造叢林野趣的木屋小鎮
木屋小鎮位于江西九江西南部廬山西海的一座島嶼上,廬山西海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找到了建筑師黃迪,經過多輪比選后確定了方案。管委會想呈現的是叢林野趣,在設計之初,這里的具體功能和可能引入的業態還未確定,因此,空間本身自成景觀體系的同時,管委會還提出了對空間未來功能的延展性與適應性的要求。從這一層面來看,木屋小鎮也是為未來而做的設計。木屋小鎮最大的特征,也是設計中最大的挑戰既是在原有原始生態環境與新建建筑間尋求平衡點:從最初以“低干預”為基本訴求,到最終講環境融入設計,使二者渾然一體。
廬山西海這片水域的前身是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修河。20世紀50至70年代,號稱亞洲第一大壩的西海攔河大壩于此修建,也形成了湖區獨特的島嶼形式:如成簇成團的叢林漂浮于水面之上。而設計師希望呈現在島上的,是漂浮于叢林之上的一簇小木屋。設計包含一座24米高的瞭望塔,一個多功能大廳,以及19個預制森林木屋。
02 自然崇拜
建筑物與島上繁茂的天然栓皮櫟群落間的共融姿態是該方案的原始出發點。因此,作為島上空間升級的核心環節,新建筑完全在拆除舊有建筑的基礎上建設。化整為零的設計使裝配式木屋單體更易運送上島組裝。木屋由獨立基礎架高,地面則進行地被修復與還原。舊建筑拆除的廢料也盡可能于原地填埋,成為多功能大廳的基礎。
被拆除的原有舊建筑
總平面的設計與其說是建筑師的決策,不如歸功于場地和自然:周邊叢生的喬木決定了建筑的邊界。設定了核心空間和邊緣擴張的法則,基于原有舊建筑核心區位置落下新建筑的中軸線空間,其余的建筑部分就像在植被的間隙中做一道填空題。
總平面圖
較之一板一眼的規則、嚴謹,在這一追逐叢林野趣的項目中,希望引入更多由下而上的適應性與自發性。
也得益于這樣的天然稟賦和設計方法,最終呈現的建筑反而充滿呼吸感:3種類型的小木屋模塊嵌入到場地中,平臺為適應地形而呈現出高低錯落的節奏。設計師決定了木屋的朝向與開口方式,使他們成為互相之間的取景框。小木屋主材采用防蟲防腐處理后的洪雪松木,還暴露著原始的木制紋理。甚至不希望這里看起來像一座干凈整潔的新建筑,而應該是材料與環境間已經持續數載的一場親密對話。
03 適應性與未完成
較為特殊的是,設計之初,這里的具體功能和可能引入的業態還未確定。因此,空間本身自成景觀體系的同時,管委會還提出了對空間未來功能的延展性與適應性的要求。構想、羅列了這里可能植入的功能與業態,也作為木屋類型設計的一部分依據。
未來空間功能延展可能性探究
基于未來的多種可能,演進出的3種木屋呈現了不同的構造、尺度與開放性。“空心”的設計也為二次功能深化預留了空間與結構基礎。
3種木屋
小鎮中軸上的多功能大廳造型上是小木屋的放大版,仿佛3種木屋模塊未來功能延展的一張“使用導則”,也是小鎮中唯一引入室內功能的空間。頂部天花木瓦斑斕下,有種道不明的儀式感。
室內空間透過玻璃,視線越過中央景觀庭院、公共臺階,與南側的入口平臺形成對望。景觀庭院滿足集散需求,也在活動舉辦時與多功能大廳、公共臺階、環廊與瞭望塔共同構筑了多層級的室內外聯動體系。
鋼結構瞭望塔是整座島嶼的制高點,上大下小,可以眺望整個湖區。出于降低風阻考慮而設計的防腐木格柵立面,在不同的觀察角度呈現出豐富多樣的通透性:人們從湖面上游動的船只里望去,叢林中樹立的高塔仿佛若隱若現,更添幾分神秘感。日出日落時,陽光也從格柵縫隙間滲出。
設計師為木屋小鎮設想了無數可植入的功能和可以發生的事件:帳篷營地、民宿、無人機障礙賽、熱氣球、自然教室、瑜伽、戶外拓展...,空間本身承載了無限的可能。又或是無人問津,隨著植物的野蠻生長,逐漸被綠色吞埋,回歸一處秘境。
黃迪——為江西九江廬山西海風景區代言
廬山西海的清水銀魚,因這里具有一級空氣、一級的水質,從而造就了魚的獨特鮮美和原生態特產的天然品質。這里的水中還生活著對生存水質要求極高的桃花水母,可見其生態程度。
鄉建的復雜性在于原始資料的匱乏及使用者的多樣性與差異性。因此自上而下的宏觀導向策略,與自下而上的設計建造過程需要相輔相成,互相借力。常規的城市建設邏輯或是技術時常會在這里失靈。很好的應對手段是,從場地條件本身去尋求突破口。
Q:在當代和鄉土之間如何找到平衡?
說到底還是以人為本。尤其對于鄉建,設計師得有極強的責任心。在對于藝術的表現欲望與使用者本身的需求間尋求平衡點。
Q:在鄉建項目中,如何處理低成本和可持續性問題?
不要局限于設計和技術層面來看待這個問題。運營、策劃、投資等角度其實都值得去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