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Ki建筑設計事務所
KiKi建筑設計事務所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國際性團隊,2013年由日本建筑師關佳彥Yoshihiko Seki與穐吉彩加Saika Akiyoshi創立,先后在日本東京、中國北京與上海設立辦公室并展開實踐。KiKi的日文發音釋義,是一種判斷審美與價值的敏銳直覺,意味著對各領域事物的精通、造詣和獨到見解。它啟發了KiKi建筑設計事務在創作時的抒情與邏輯——將外界感性經驗與自身知識體系相結合,內化為和而不同的人文理念,繼而滲透至空間的精神、形態、結構、肌理等亦虛亦實的維度之中。
KiKi建筑設計事務所在北京完成了一所融合“傳統與現代”的住宅,它將屋主的古典收藏愛好,與符合當代居住習慣的設計理念相結合,通過重新規劃和調整房子的結構、動線、材質、光影,兼容并蓄的展現了生活中的“儀式感”與“包容性”,以及空間與陳設之間的平衡關系。
大量的金絲楠木家具藏品,將會成為空間里的最終主角。而這個命題,正是最初接到設計委托時,KiKi建筑設計事務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一方面,房子原本的布局缺少通透感,存在采光缺陷。另一方面,眾所周知,楠木,是中國明清時期備受青睞的建筑、家具材料,而金絲楠木因其獨有的質地,更是被皇室運用在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文淵閣等宮殿中。當這種特性鮮明,且體量較大的元素出現在現代生活里,往往容易將有限的空間“淹沒”;此外,伴隨而來的不屬于現代的制式、尺度和裝飾審美,也會帶來跨越時間感的“矛盾”。
整個住宅涵蓋了前后庭院、地下1層及地上3層空間。設計的重心圍繞一層展開,它是主人日常停留最久的區域,用于會客和起居,包括了廳堂、茶室、餐廳、廚房、戶外庭院等。一層的主題被設定為“楠木與現代的共存”,以色調、光線、材料作為切入點,調和楠木家具和環境的關系。空間里大量使用了黑、白、灰三色,并分別對應于“傳統儀式”、“現代簡約”、“自然過渡”的概念。
步入玄關,建筑師通過改變房屋結構,營造出“天井”的概念。玄關上方原本的洗手間區域被移除,制造出一個5米的挑空,將二樓的光線直接引向一樓。同時,通往廳堂的一側,采用黑框玻璃推拉門,作為一個“過渡介質”,開啟即將到來的“深色廳堂”。材料上,灰色水磨石地面,起到與戶外銜接的作用;而弧形造型墻,則柔化了光影,并帶來韻律感,與格柵儲物柜、推拉門形成連貫的呼應。
推門而入,深色的廳堂給人以肅穆、莊重的感受,它的形式源于中國傳統建筑里的“中堂”。倚墻而設的金絲楠木條案、書畫作品,很好的保留了古風韻味;有意思的是,旁邊斜放的軟榻,則打破了四平八穩的布局,以及傳統觀念里的“對稱性”,傳遞出更貼近現代生活的輕松感。
與廳堂相鄰的餐廳,擁有來自茶室、廚房的雙面采光,更加敞亮,這里延續了明快的設計風格。家具陳設從金絲楠木材料特點入手,選擇簡潔素雅的形式,突出木料綢緞般的光澤和紋理。例如定制的餐邊柜,借由梳背門扇、嵌入式的結構,弱化了體量感,營造具有呼吸感的狀態。餐廳對面,與院落相通的半開放式的廚房,整體采用灰色調,所有功能與操作區貼墻設立,最大限度保持光與空氣的流通。臨窗的立面被充分利用,懸吊式的置物架,既能滿足收納,也保留了光線的穿透力。
一層深處,與庭院相連的玻璃屋,是主人最喜愛的茶室。它由鋁板頂面與玻璃隔斷構成,強調留白、懸浮與延伸感。室內的布局,空靈且飄渺,設計師借助家具陳設,將人的視覺重心由中央引至四周,虛實對比下,時間的概念仿佛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場精神的對話;室外的植物景觀,在白色圍墻的映襯下,如同屏風畫卷般,可觀四季之美。作為以茶會友的附屬空間,這里充分體現了自由意趣。
穿過茶室,庭院的設計又回歸于極簡,通過結構改造實現了下沉式的露臺、旋轉式的地下通道,令戶外空間更加立體,富有層次感與連貫性。庭院中的地面、臺階、圍墻都被統一在溫潤的白色背景之下,也在無形中回應了室內的空間風格,將住宅的設計理念延續貫通。
住宅中的樓梯廳,結合上、下動線,將共計四層的空間有序串連。懸浮踏步、一片式扶手、絲絲條紋的造型墻,營造出溫暖的包裹感。光線被周圍的材質“軟化”,影子也變得溫柔起來,為通往書房、臥室等更私人化的休息區,鋪陳出沉靜溫馨的氛圍。值得一提的是,原本難以利用的尖頂閣樓,如今被改造成了可以冥想、撫琴、品香的小型休息室。借助傾斜的房梁結構與白色風格,表達純粹、純凈的精神世界。
《博物要覽》中曾記載:“金絲楠出川澗中,木紋有金絲,材質細密,松軟,色黃褐微綠,向明視之,有波浪形木紋,橫豎金絲,爍爍可愛。”這種淡雅幽香、結構細密的木材,與一所被精心設計過的房子異曲同工——層層遞進、一氣呵成的設計邏輯,造就了住宅穩固的“內芯”,而細膩精妙的裝飾與陳設,“千絲萬縷”的呼應設計,則塑造了優美的“外表”,在悠長的歲月里,承載爍爍可愛的生活。
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閣樓平面圖
負一層平面圖
剖面圖
關佳彥 Yoshihiko Seki
關佳彥,出生于日本神奈川縣,芝浦工業大學建筑學碩士,曾就職于英國倫敦的Studio Bednarski、日本東京的隈研吾建筑都市設計事務所,并擔任日本東京東洋大學講師至今,2013年創立KiKi建筑設計事務所。從神奈川、東京、倫敦、到北京與上海,多元文化下的生活經歷,使他的思維路徑不斷拓寬,對事物的觀察與理解逐漸深入,這其中所觸發的感悟,被轉譯輸出至不同類別的項目實踐中。
穐吉彩加 Saika Akiyoshi
穐吉彩加,出生于日本長崎縣,芝浦工業大學建筑學碩士,曾就職于日本東京的堀內秀人都市建筑研究所與日吉坂事務所,2013年創立KiKi建筑設計事務所。她在美國和日本成長并接受教育,不同國家的旅居生活,帶來多樣化的風俗文化和意識形態,這些經歷的交織與碰撞,成就了其個性中的開放、隨然。她時常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事物,適度的“距離感”幫助她更加理性、客觀的處理問題,發掘微不可察之處,從而獲得面對設計時的一念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