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佳彥 Yoshihiko Seki
關佳彥,出?于?本神奈川縣,芝浦?業?學建筑學碩?,曾就職于英國倫敦的Studio Bednarski、?本東京的隈研吾建筑都市設計事務所,并擔任?本東京東洋?學與?港知專設計學院講師?今,2013年創?KiKi建筑設計事務所。從神奈川、東京、倫敦、到北京與上海,多元?化下的?活經歷,使他的思維路徑不斷拓寬,對事物的觀察與理解逐漸深?,這其中所觸發的感悟,被轉譯輸出?不同類別的項?實踐中。
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藝術創新單元-「幻想的詩學」影像藝術展,于4月20日-5月15日,在北京798藝術區UCCA Lab舉行。此次展覽及相關藝術活動由譚卓女士發起,沈奇嵐博士擔任策展人,KiKi建筑設計事務所關佳彥先生負責展覽空間設計,在12個觀影空間及穿梭廊橋的交疊錯層之下,集中展示了藝術家Antoni Muntadas、梁紹基、Raoul Marks、Shirazeh Houshiary、宋冬、Ulay、楊福東的影像藝術作品。
“以影像打開思想的邊界,是視覺的,也是心靈的詩人。”展覽空間設計圍繞策展人提出的這一主旨,從觀展動線入手,結合場地原始環境4m-8m的層高展開。與常見的全封閉式影像展示空間不同,KiKi建筑設計事務所在滿足藝術作品呈現條件的前提下,通過克制且輕盈的手法,賦予12個觀影空間“獨立性”、“流動性”及“溝通性”。
整個展覽空間的東、西兩側,利用原有墻體結構,設置了體量較大、相對規整的4個觀影空間;中心區域則以“廊橋”為軸,環繞布置了8個平行且錯落的觀影盒子。這些3m-4m高、3.6㎡-100㎡的不等空間,既相對獨立,又互相聯結。觀展途中的門徑、窗洞、矮墻、回廊等元素,在單側光源的映射下,流動迂回,詩意蔓延,留給“思想”自然生長與攀爬的余地,也暗合著影像藝術多元、普眾的傳播之徑。
電影制作常通過“平行蒙太奇”,將事件與情節進行穿插,以揭示統一的主題。而空間中“廊橋”的出現,也巧妙回應了這一理論。它使不同盒子與作品所提供的觀看感受,于中心動線得到回望與凝視,也讓觀眾有機會對藝術作品進行另一個維度的沉淀。由藝術家Shirazeh Houshiary的空間出發,作為廊橋的起點,直至藝術家Antoni Muntadas的區域收束,橋長近40m,主道1.5m高,前后兩段為上、下行緩坡,從部分盒子中穿巡而過。
行走其間,觀展者可以透過盒子頂面的天窗,捕捉不同影像流溢出的光暈,這些光暈在某種程度上,將作品以更為抽象的形式延續至不同的空間梯度。它們在上空流動、滲透、交匯,與此同時,廊橋下方的光帶,也模糊了盒子的外在輪廓,形成飄浮的詩意,令人們偶遇視覺與精神上的剎那停歇和遐想。至此,橋下與橋上的“幻想詩學”,借由觀眾的行走體驗,得以自由流淌,貫穿始終。
“我們見到的與我們知道的,二者的關系從未被澄清。”展覽空間作為一個載體與托襯者,始終在鋪陳無聲的情緒氛圍,它是開放的,發散的、不加以干涉的。時空交疊錯位之際,影像的既定觀看方式或許會發生變化,一件作品亦可有多元視角,不斷遞進與發展的空間,正淡化著所見同所知的邊界。
平面圖
屋頂平面圖
關佳彥 Yoshihiko Seki
關佳彥,出?于?本神奈川縣,芝浦?業?學建筑學碩?,曾就職于英國倫敦的Studio Bednarski、?本東京的隈研吾建筑都市設計事務所,并擔任?本東京東洋?學與?港知專設計學院講師?今,2013年創?KiKi建筑設計事務所。從神奈川、東京、倫敦、到北京與上海,多元?化下的?活經歷,使他的思維路徑不斷拓寬,對事物的觀察與理解逐漸深?,這其中所觸發的感悟,被轉譯輸出?不同類別的項?實踐中。
關佳彥獨有的敘事視?隱含于偶然與想象的背后。他以發覺細節??,尋求每個建筑語境的原點,將情感捕捉與邏輯組合作為原點的延?線,提煉出符合客體特征的概念基調,令設計承載新的節奏序列與空間?量。這種觀念在代表作敦煌莫?藝術學校、荒野中的房?_安納花園、留?的房?、光影回響_TW展廳、神奈川?間之家、空?和菓?店等項?中均有體現,也是其回應時代精神的特定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