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
畢業于南京大學建筑學院,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高級建筑師。致力于城市營造、鄉村更新及輕型建筑的研究和實踐。擔任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發展研究院專家委員,武漢傳媒學院校企導師,天華杯ART&TECH全國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評委,并參與多所建筑院校的設計評圖工作。作為策劃人之一,與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聯合舉辦了“2021鄉建新寨坪·鄉村建造大賽”活動。
編者按
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四面環山,春季山花爛漫,夏季綠樹成蔭,秋季碩果累累,冬季白雪皚皚。今天,讓我們跟隨建筑師周超一起走進——渤海鎮八道河嶺村,共同領略美麗休閑鄉村。
01 遠眺蒼翠的青山
八道河嶺村位于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這里群山懷抱,清澈的溪水從村莊流過。項目位于村莊的南段,基地位于一處臺地上,南側隔著菜地,可遠眺蒼翠的青山。基地內曾有一棟農家小院,早已年久失修,無人居住,業主李先生計劃在此建造一棟有特色的民宿,需要有較多的公共空間和客房。于是通過網絡找到了原榀建筑事務所的建筑師周超,兩人一拍即合。
項目區位
設計演變分析圖
場地比較狹小,由一大一小兩個地塊組成,高差約為4.5米,中間被村莊小路隔開。房屋的建設受到鄉村規則的諸多限制,在平面上,東側和南側緊鄰村莊小路,西側和北側緊鄰民居,毫無拓展空間。在高度上,建筑高度不能超過西側民居。于是,場地的空間邊界上,每一處尺寸都要精細計算,成了一個棘手的命題。
在設計上,建筑師無意去挑戰鄉村的建設規則,也無意去設計一棟形式自我標榜的建筑,場地的限制反而激發建筑師去想象和研究,如何在小地塊中見大自然,如何讓空間變得有趣并容納多樣化的場景?
建筑原貌@原榀建筑
建成后 建筑立面@直譯建筑攝影
03 多重庭院
設計中整合了被小路切開的兩個地塊,通過地下室連通,形成了不同高差的兩處入口空間。建筑由三個標高不同的臺地組成,每一級相差0.6米,中間置入三個不同尺度的小庭院,平面形成了風車狀布局。庭院連接著自然,串聯了多處公共空間,既解決了客房的觀景視野問題,也巧妙地解決了各房間的采光和通風問題。
場地剖面
建筑入口@直譯建筑攝影
在建筑師看來,庭院本身就是一個建筑問題,并不是一個孤立的景觀性的存在,它可以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讓人體會四季的變化和時間的流逝。安藤忠雄在設計小筱邸(1984)時,尋求在混亂的城市環境中的微小場地開辟出住宅空間,通過庭院進行對外部空間和內部空間的普遍性進行探討,至今還深受影響。
景觀庭院@直譯建筑攝影
共享餐廳@直譯建筑攝影
04 漫步屋頂
在一層,圍繞著餐廳和中央庭院,形成了一個洄游的路徑。黑色螺旋樓梯貫通各個樓層,穿過地下室,到達南側地塊的多功能室,這里是進入小樹林的一個過渡空間。各個公共空間依次展開,或動或靜,巧妙地變化著高差,大人和孩子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旋轉樓梯@直譯建筑攝影
地下通道@直譯建筑攝影
屋頂露臺@直譯建筑攝影
05 疊加的風景
二層的客房采用了大面積的落地玻璃窗,看到南側的屋頂和其上錯落的步道。這與大多數民宿玻璃窗外即是美麗的風景不同,建筑師希望創造一種“疊加的風景”。正如矛盾在《風景談》一文中言:人才是最美的風景。屋頂步道一覽無遺,戶外活動在此發生,人們在此或休閑漫步或靜坐閑談,近處的場景與遠處的山景在此疊加,去喚醒人們在山中生活的樂趣。
觀景客房@直譯建筑攝影
遠處的風景@直譯建筑攝影
窗外風景@直譯建筑攝影
疊山方院從設計到建成,經歷了兩年多時間,原榀建筑負責了建筑、室內和軟裝的全過程設計。由于當時正值疫情期間,設計團隊到場的間隔拉得較長。但每一次到現場,就驚訝地發現,村莊也在飛快地生長。鄉村風貌變得亂而無序,多處民居被拆除,建成了形狀各異的民宿,項目東側一棟大體量的純白色民宿在施工中。鄉村變得越來越熱鬧了,游客也越來越多了,但還是有點懷念它最初時的模樣。
建筑一角@直譯建筑攝影
周超——為懷柔區渤海鎮八道河嶺村代言
拍攝:周超
「住宿+X」業態正成為最大的發展趨勢,「民宿+書店」、「民宿+咖啡」、「住宿+音樂」、「民宿+非遺」正在新起。文旅融合業態的加速更新,使得「打卡式」再向「深度游」轉變。
Q:您認為在民宿設計中需要把握的尺度有哪些?
首先是作為設計師想呈現的一種生活方式,如何去詮釋自己的設計理念。其次項目本身的獨特性,在同質化嚴重的產品中找到它的唯一性。最后是體現一定的地域文化,建筑本身不應是孤立于場地的存在。
Q:在現代和鄉土之間如何找到平衡?
新舊結合一直是我們堅持的設計理念,在保護中創新,保留傳統文化符號的同時,引入現代生活美學元素,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