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華
羅振華與同伴們于2015年在北京創立WIT方夏設計,并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主張外延行走、深處回歸:深度理解客戶需求,用研究的方法創造“技術追隨友好”的空間體驗,提供整套空間策略。
本次北京站空間提質改造由WIT方夏設計主導設計,設計范圍是火車站的中央大廳、第4候車廳以及中央候車廳(其它空間由車站參照)。設計任務包含室內設計、商業與傳媒的重新規劃以及照明設計和導視設計,總設計面積約10000平米。
點擊觀看視頻
北京站是50年代首都的十大建筑之一,于1959年由周恩來總理親自統籌并主抓建設,也是全國鐵路客運特等站,在2019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站空間提質改造后
讓城市留下記憶
讓人們記住鄉愁
部分施工過程
北京站1959年創站時舊貌資料 ©《北京站》1965年北京站鐵道部展覽工作處
北京站建筑氣勢宏偉,細節精美。主流媒體曾這樣評價:“國人對建筑的需求不僅是物質方面的滿足,還包括精神方面的渴望……”在那個物資與財力極度缺乏的年代,這不只是建造了一個車站,還建立了信仰,讓人們看到了對美好未來的信心。
中央候車廳
改造前:中央候車廳
改造后:重新設計中央候車廳的層層自我遮擋的導視牌
改造后:拆除大量不利的隔擋,引入窗外的明城墻遺址
今天,改造物理空間的同時不得不思考:人們對北京站還有哪些精神方面的渴望?答案也許是它還能成為國際大都市里的一張溫暖的名片,去直抵人心。
第四候車廳
改造前:第四候車廳
改造后:第四候車廳座椅皮革面更改為創站時使用的原版綠色。并增加有歷史意義的環島型座位
創站時環島座位資料 ©《北京站》1965年北京站鐵道部展覽工作處
統一店鋪外形,使用玻璃隔斷,減少對原建筑的影響
創站時旅客餐廳資料 ©《北京站》1965年北京站鐵道部展覽工作處
改造后:統一燈具的色溫、減少眩光,營造有“博物館氣質”的光環境
中央大廳
改造前:中央大廳
改造后:強調中軸線的莊重,重新布局商業和傳媒
改造后:度身定制總服務臺
北京站為提升出行幸福指數做出了貢獻;在后疫情時代,今天通過提升空間品質來再次激發大家的精神力量去對抗當下的種種困難——難道不就是在用建筑空間塑造人們的信心與信仰嗎?
經過大半年反復的推敲設計,以極低造價和僅僅3個月的施工工期,對內部空間進行了全面改造,提升了出行效率、商業服務及文化體驗。從宏觀來說,設計還原和修繕了原建筑,延續并發展了原建筑語言用以建造新時代需求下的客運服務空間,容納商業設施及廣告傳媒。
北京站平均每天客流量約6萬人,經過62年的高負荷使用,站內呈現出相對混亂的局面——陸續建設的各種設施缺少統一規劃;引導標識錯綜復雜;內部空間缺少系統照明設計……這一切與它的身份地位和地理地位不符。
有躋身全球最美火車站榜單的潛力
紐約中央車站與提質改造后北京站
很多去過美國紐約的人會贊美紐約中央火車站:贊美它作為歷史建筑的美,且很好地結合了當代使用需求。而在北京鐵路局和包括WIT方夏設計在內的設計團隊眼里,北京站也隱藏著可以進入全球最美火車站排行榜的潛力。
很多人說北京站更美了。
我們相信:一個好的火車站,是一張溫暖的城市名片!
北京站項目平面:1F(左)2F(右)
北京站項目剖面
畢業于UCL倫敦大學學院建筑系,獲建筑學碩士學位,其設計作品包含商業、地產、康養、酒店、餐飲、辦公、教育、醫療、文化以及交通樞紐等多個領域,并在世界各大權威設計大獎中屢獲殊榮。
羅振華與同伴們于2015年在北京創立WIT方夏設計,并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主張外延行走、深處回歸:深度理解客戶需求,用研究的方法創造“技術追隨友好”的空間體驗,提供整套空間策略。
由羅振華先生及同伴們于2015年創立的WIT方夏設計,是一家立足于中國北京的研究型空間設計機構,團隊擁有值得信賴的專業背景及良好的國際聲譽。
方夏設計以研究的方式實踐,深度理解客戶需求,運用分析、系統、創意與跨學科的工作方法回到問題本質,創造“技術追隨友好”的空間體驗,提供整套空間解決策略;與充滿激情、富有遠見的客戶攜手創造精準且超出預想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