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安琪
2013年畢業于天津城建大學建筑學專業,2017年獲得同濟大學建筑學碩士學位,并獲得德國包豪斯大學城市規劃碩士雙學位。2016年進入灰空間建筑事務所實習,2018年成為合伙人兼室內設計總監,主要負責事務所室內及建筑室內一體化項目。
編者按
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桃墟鎮百花峪村以打造精品民宿集聚區為著力點,把“特色生態+綠色產業+紅色研學+文旅體驗“等多元化業態相融合,在持續豐富旅游內涵的同時,不斷增強富民強村的內生動力,開創了鄉村文化振興新格局。今天,讓我們跟隨灰空間建筑事務所的建筑師琚安琪一起走進——百花峪村。
01 延續鄉“舍”的概念
沂蒙·書舍民宿位于山東蒙山旅游區百花峪村沿街的一處民居住宅。原有場地由兩戶單進傳統民居院落組成,其中一戶便是當地老村長的家。業主山東沂蒙慢谷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希望在原有的住宅建筑邊界范圍內新建一個民宿,同時為老村長保留獨立的居住空間。灰空間建筑事務所自2016年開始,便在蒙山地區做了一系列的主題民宿項目,從山舍到水舍、云舍。經過多年扎根于蒙山的鄉建,對蒙山有了深厚的感情。因此在遇到百花峪村的這個項目時,便與業主達成了共識,想要延續之前鄉“舍”的概念。
△ 原始場地(航拍和樹屋)
原始場地內的住宅被碩大的板栗樹群包裹著,成為基地內極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前院則是老村長搭建的木質樹屋,簡易卻頗有趣味,有很多藝術學生常常會在此進行寫生活動。整個設計也正是基于對現狀栗樹林景象的保留,自發而質樸的生活場景的再現,以及民居空間類型學形制演化三個維度的思考。
02 前院、刺槐與書屋
設計保留了前院的三角地帶,作為項目的入口景觀空間。同時,所有的板栗樹都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灰空間對老村長的樹屋進行了修繕與更新,作為場地原始記憶的留存。
△ 鳥瞰
△ 保留的板栗樹與紫藤
△ 保留的板栗樹與景觀平臺
△ 樹屋的更新
灰空間對不規則三角形院落標高進行了整體抬升,使得入口建筑頂部的屋頂露臺與樹的關系更加緊密。同時,也在場地內形成了三個相互獨立的臺地區域,增添了景觀與戶外活動場景的豐富性。
△ 前院臺地空間
入口的長條形體量延續了原始場地的建筑邊界,隔離開了前院與后部的客房空間。它承載了整個民宿的接待、休憩與早餐廳的功能,同時也作為一個獨立運營的書屋。灰空間希望它以一個更開放的姿態存在,依然為藝術寫生的學生和路過的游客提供一個駐留的場所。
△ 書屋夜景
書屋的立面采用了在地的自然廢棄材料-刺槐枝干。4年前灰空間偶遇了當地村民在路邊堆放修剪下來的刺槐樹多余樹杈,這可以算是在最初調研過程中的一次意外發現。設計希望書屋的立面可以隨時間和光線的變化而產生變化,同時在場地中保持著低調的姿態,與周邊的樹木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 書屋立面與入口
△ 書屋立面與休憩平臺
△ 書屋內部
03 樹影與內院
內部院落保留了傳統民居的圍合形制。后部客房空間為兩層的建筑體量,底層和書屋環繞出了一個帶淺水池的下沉式內院。同時,一層客房靠近水池的部分通過角窗與下沉庭院形成互動關系。
△ 下沉庭院
△ 底部角窗與庭院
△ 下沉庭院細部
客房區域的二層外部露臺與書屋的頂部形成了連續環繞的露臺空間,整個屋頂界面都被外部的板栗樹包裹著。
△ 書屋屋頂露臺與板栗樹
△ 客房外露臺空間
院落后部保留了場地內部的原始高差和板栗樹,建筑傾斜的頂部天窗和樹影之間形成了有趣而不斷變化的光影場景。
△ 客房與板栗樹
△ 屋頂天窗
整個建筑與周邊環境的關系是相對內向的,客房通過角窗在可觀察到景觀的位置向自然環境打開, 與山野和庭院對話。
△ 室內角窗
04 藝術與居所
從民宿所在地的藝術寫生文化背景和未來運營策略角度出發,灰空間置入了十一個藝術主題作為室內空間氛圍營造的切入點。在色彩搭配與藝術裝置的選用上使得室內與室外空間,以及建筑形制之間形成了一定的趣味性和主題性。
△ 室內空間與藝術主題
△ 一層平面圖
△ 二層平面圖
△ 節點圖
灰空間建筑事務所的建筑師琚安琪為大家推薦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小郭泥塑。小郭泥塑起源于清代咸豐年間,出自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向城鎮小郭村,群眾師出天津泥人張,距今已有近200年歷史,生動傳神、異彩紛呈。小郭泥塑使用蘭陵黃泥經過和泥、做坯、按哨、打孔、脫坯、修光、晾坯、制粉、粉坯、彩繪等幾十道工序,富有沂蒙鄉土氣息,是“塑”“彩”“聲”的有機結合。泥制玩具不僅是小郭村賴以謀生的方式,更是人們對生活的藝術化創造,被寄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拍攝:琚安琪
Q:請您預測一下未來的民宿流行趨勢?
其實現在的民宿發展到一定階段已經呈現出趨同的趨勢,可能是因為找到了設計、建造、運營以及使用上最適宜的方式。但是,這是一個節點,算是一個契機,設計一定會想要找到突破,慢慢走向多元化。同時,民宿設計在居住的舒適度和體驗感上還有很大的設計提升空間,因為和酒店設計相比,它缺乏了一些行業標準。那未來面臨居住體驗者越來越高的要求,民宿設計也需要有更高的設計標準。
Q:在現代和鄉土之間如何找到平衡?
其實這個平衡點它是動態的,每個項目的場地條件,業主需求,運營需求都是不同的。當然也可以把這個問題理解為現代性和在地性的一種對話,我們并不想刻意去追求鄉土或者現代的設計結果。在面對場地環境的時候,我們希望介入的姿態是低調的,去消解建筑體量對環境的侵入感,同時也希望從建筑景觀到室內和在地環境之間形成一種完整的體驗感,而不是完全割裂的。在設計上,空間和功能的語言是現代的,而在感官體驗上從材料、光線、觸感、色彩等方面會以在地的方式去呈現。也希望最終的空間會形成某種氛圍,這個氛圍能讓人感知到整個環境給人帶來的情感或情緒和場地環境之間的連接。
對于書舍,我們希望通過刺槐的立面消隱建筑入口的存在感,通過屋頂露臺,天窗去和環境對話。但是對內的圍合界面我們又希望以現代簡潔的語言,讓空間本身成為自然的背景,讓人們更多地關注自然,感受這些板栗樹,感受遠山。
Q:在做設計前,您通常從什么角度來考慮定位和風格?
我們大部分的業主,他們沒有像酒店地產那樣有非常完整專業的項目團隊和運營經驗,因此這些項目就需要我們設計師作為一個策劃者的角色參與進來。這些年,事務所主要在民宿和酒店領域一直做著不同的嘗試,包括我們自己也在做民宿運營,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設計和使用者之間的關系。
在每個項目的設計初期,我們都會試圖站在運營者的角度,通過功能定位、客群研究、空間語言,空間氛圍去研究未來要打造一個什么樣的產品。我們通常不會去定義一個風格,因為我們大部分的項目都是從建筑、景觀到室內的全過程,需要一個更完整的設計思考。
拿書舍舉例,我們提出了書吧作為接待大廳的概念,是希望它不是一個封閉內向的民宿空間,這也正是業主希望的, 能保留下大洼作為藝術寫生基地,學生們在前院寫生的記憶。那書和藝術主題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我們設計的一個切入點,所以最終的軟裝設計也圍繞著這個定位去進行。
琚安琪
2013年畢業于天津城建大學建筑學專業,2017年獲得同濟大學建筑學碩士學位,并獲得德國包豪斯大學城市規劃碩士雙學位。2016年進入灰空間建筑事務所實習,2018年成為合伙人兼室內設計總監,主要負責事務所室內及建筑室內一體化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