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永中設計事務所主持設計師
半木品牌創始人兼設計總監
1968年出生,90年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留校任教逾20年,長期致力于建筑室內空間及家具設計,2015年福布斯中國最具影響力設計師。多樣化的經驗來自于對傳統中國文化根深蒂固的景仰以及在實行與闡述當代設計時提出的特殊論點。
2009德國IF大獎中國區特邀評委,愛馬仕品牌中國地區櫥窗設計特邀藝術家,2010香港營商周特邀演講嘉賓,并于2011、2012連續兩年被中國建筑學會室內設計分會評選為“CIID中國室內設計十大影響力人物”。家具設計作品應邀參加荷蘭設計周、米蘭設計周,2012、2013連續受邀北京保利拍賣“現當代藝術設計專場”。空間設計作品獲得美國IIDA國際室內設計協會2011年度最優秀空間設計大獎,2013年入選美國《Interior Design》中文版“設計名人堂”,并于國內外的媒體報導當中被喻為中國獨創設計力的代表,以及十位“中國下一個時代開拓者”之一。
呂永中作品-三年精作大宅“楠軒”設計
怎么樣才能算是安居?對于這個命題,我們的價值標準不斷在變化。更早的時候,經濟所限,只要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就夠了,漸漸地內地開始學習香港和臺灣的潮流,也有歐式的地中海、法式風格等等。北歐的自然風格,也流行了一些年。直到現在,關于居住,已經不拘于某幾種樣式,更加地多元化。
中國經歷過一段不平常的時間,從封閉到開放,很多東西從無到有,短短三十年的路徑實現了巨大的飛躍。飛躍的過程中我們看到更多是表象的東西,無法用這么短的時間樹立新的系統,無法梳理一個所謂現代文明所具備的本質的東西。哪怕對于自己的家,也只能去往各處,照著樣子抄過來。
有的時候,我們以別人的樣式來設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裝修自己的家,卻沒有想明白自己的真實需求。一不小心,就沉迷于某種風格樣式,中國人在原不屬于自己的空間中,又加了很多浮夸的裝飾,人是沒有存在感的。種種不舒適、不方便,一點一滴、一分一毫地慢慢消耗自己的能量,甚至于影響家庭關系。
樓梯水景,作為進門之后的層次豐富的景觀之一。
什么樣的居住空間可以給人補充能量?一個空間可不可以一直吸引人居于其中?當一個人對家、對器物有粘性的時候,才能落下來,才能定下心來,否則永遠飄在半空沒有著落。居住是呂永中設計事務所一直在研究的命題,我們能否創造一種適合于中國人的家和生活方式,重新定義我們的居住空間。
在材料的選擇上,健康問題其實是首要的。有污染的各種裝飾板以及不合格的油漆,是室內空間的最大污染源。屋主人提出來要使用金絲楠木,因為他喜歡金絲楠木的香味。中國的房子其實自古以來就格外青睞木材,也許木頭相較鋼材、玻璃,更加柔和溫暖,令人安心。正是金絲楠木的使用,讓這個宅子得名為“楠軒”。
兩層通高的正廳,是主人收藏的一組紅木家具,紅木作為收藏固然很好,久坐卻不甚舒適。好在靠近院子的落地窗邊,有一組硯石茶臺,這里成為了主人最常待客的地方,占地面積雖然不大,卻能讓七八個人靠近坐在一起交談,對院而坐,美景盡收。
我們的居住空間,一是自然之道,一是人文之道。如果能把二者很好的結合,它就充滿了能量。一個宅子需要系統地去考量,園林、建筑、室內到家具和器物的挑選,都要經過有針對性的梳理與匹配。庭院中的花草石頭,根據不同植物的花期去搭配、石頭的顏色大小,也須疏密有當,讓四季都有好景。可以想象,春季的花開、夏季的鳥鳴、秋季的落葉、冬季的初雪,那些生動的充滿生機的東西,被引入到房間里面來,令人身心愉悅。而充滿人文的石雕、木作,這些東方的極高技藝,也在這個空間中獲得了新生,讓生活在其中的人,讓自己的子女,都能在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環境中成長,潤物細無聲地獲得某種感知和體悟。
呂永中設計作品—上海半島1919紅坊藝術
位于上海寶山1919創意園10號樓,占地面積約1400平方米,作為面向園區的復合功能服務平臺,藝術中心擁有展覽、會議、閱覽、銷售等功能組合,以滿足園區內外不同需求。
園區前身是上海棉紡八廠,有近一個世紀的歷史,10號樓則是前廠區的火力發電機房。先將煤運至樓層高處,再源源不斷供應給底層的火力發電機組。根據運輸、承重的實際需要,建筑底層密密麻麻建造了眾多大小不一的巨型水泥柱,這是一個典型的構筑物空間。
呂永中作品-榮舍精品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