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廣告

我的家鄉我代言之青龍山下“蛟龍在水”

房木生

1972年生于中國廣東,現居中國北京。Farmerson Architects (房木生景觀設計公司及共生建筑設計公司)創始合伙人、設計總監,曾任中國鄉建院總設計師。清華大學1992級1997屆建筑學學士,中國景觀建筑設計及鄉村設計領域著名設計師。房木生及其事務所認為人類及個體所做之事,是一種此時此地獨特的“遺產”,如蝴蝶效應般對時空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因此,房木生認為設計是一種人生修行,通過設計實踐深入挖掘場所蘊含的歷史、自然精神意義,充分利用此時此地的材料和手段,強調獨特性和共生性共存的設計操作,達成不辜負“遺產”的使命意義。


案例展示案例詳情



編者按

      甘肅省隴南市康縣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2018年全縣人均GDP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盡管如此,康縣卻依托自然生態優勢譜寫了從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再到打造全域生態旅游大景區的發展“三部曲”。近五年來康縣共接待游客1241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1.98億元,“美麗經濟”已經成為康縣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今天,讓我們跟隨建筑師房木生一起走進——康縣長壩鎮吳壩村



“蛟龍在水”  ©共生風景






01  山水人文整合


       共生建筑的負責人房木生及其團隊受邀來到了甘肅省隴南市康縣,全域走訪了各個鄉鎮和重要村落,之后就鄉村振興和文旅發展等問題與當地政府進行研討。在有限的資金投入、已有基礎設施及交通區位等方面衡量,決定開發康縣中部的最高峰青龍山,形成一片集鄉村、自然和會議元素等組成的旅游度假區,并先行建設一個全域旅游游客服務中心。


康縣游客中心布局分析 ©共生建筑



康縣游客中心部分手稿 ©房木生



連接山水的場域  ©共生風景


       于在建的青龍山旅游度假區入口區設置游客中心,是整合這里山水人文的一個動作。設一大水面倒映山川建筑;立一筆架山形室外展廊作照壁;建龍形建筑連兩岸山勢;布萌虎樂園、舞臺等于其間豐富人氣空間。共生建筑團隊以傳統風水格局出發,詩意排布文房四寶意象,讓文旅設施與山水畫意共生。


回應青龍山的游客中心  ©共生風景



自然河水邊的建筑  ©共生風景


蜿蜒的建筑形成院落  ©共生風景



建筑連接兩岸山勢  ©共生風景



透過框景亭廊看建筑  ©共生風景



02  傳統轉譯


       蜿蜒起伏的整體線性瓦面屋頂;彎折自然形成的南北院落;由“廊”、“架”、“間”、“榀”傳統木構發展出來的空間組合及構筑方式;瓦頂、石木墻及臺階三段式的建筑立面形式,皆與當地民居建筑神似,卻也進行了當代化的轉譯。游客大廳背面布置為旅游展廳,屋頂轉化為觀景平臺,此處匯集三面坡頂下來的雨水,設計師將水匯合進從山上引來的自然河水中,一起流入大水池,設計了立面瓦墻、龍頭吐水和塊石散置等元素。這里也成為向“四水歸堂”等傳統空間致敬、建筑與自然共生的“天水庭院”。


建筑彎折形成南北兩個庭院  ©共生風景



廊架形成的開放灰空間  ©共生風景



游客大廳外墻 ©共生風景



游客大廳外景 ©共生風景



匯集屋頂排水及上游河水的“天水”院落  ©共生風景



吐水龍頭 ©共生風景



臺階與水的互成關系  ©共生風景



臨水臺階與開放的建筑外廊  ©共生風景



臨水的“天水院落” ©共生風景



03  居游聚落


       屋頂的高低起伏,讓其下的空間可操作為一種豐富的狀態,成為一個開合有度的聚落。建筑榀架的“廊”為交通空間,由樓梯和廊子形成,上下左右游動,串起各處功能房間和平臺,設計師稱之為空間之間的“雙龍戲珠”。有屋檐、廊、及體塊之間的虛空間,包括龍尾部分開放的觀演臺階空間,組成一個變化豐富的開放系統。整個建筑以一種易識別、開放、謙和、景觀豐富多變的姿態迎接到訪的游客們。


康縣游客中心功能體塊分析圖 ©共生建筑



“龍尾”部分成為社區露天電影觀影場  ©共生風景



尾部開放的觀演空間  ©共生風景



開放的院落空間  ©共生風景



建筑開放的灰空間  ©共生風景



“廊”、“架”空間組合形成的豐富形態   ©共生風景



柱間灰空間  ©共生風景



游客大廳入口室內  ©共生風景



游客大廳室內  ©共生風景



游客大廳室內屋頂  ©共生風景



04  表意建筑


       作為一個面向普羅大眾的游客中心建筑,建筑師直面“表意建筑”,讓建筑以民眾易親近識別的形態出現。在青龍山旅游區的上位規劃中,“龍”文化以“蛟龍在水”、“見龍在田”、“游龍在山”等分段表述。因此在“蛟龍在水”位置,建筑師直接以空間形態答題。建成后雅俗共賞之。


路邊的建筑夜景  ©共生風景



水邊的”蛟龍“建筑 ©共生風景



游龍似的屋頂院落  ©共生風景



以一棵七葉大樹(當地稱為菩提樹)開始的庭院空間  ©共生風景



錯落的屋頂形態向山地民居致敬  ©共生風景



建筑昂首擺尾向山延伸 ©共生風景



康縣游客中心總平面圖 ©共生建筑



康縣游客中心建筑及環境平面圖 ©房木生景觀







房木生——為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代言


      房木生的家鄉在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是離珠三角最近的少數民族風情濃郁的地區。前些年他為家鄉設計建成了包括瑤族博物館、縣城風貌改造、石泉山公園等項目,深受當地及外來游客的贊譽。他為大家推薦新設計建成的一個景點:萬山朝王一生一世橋,一座以愛情為主題的觀景橋,希望到訪的客人在觀賞壯美山景時,也能體驗到設計帶來的愛之深意。





       非物質文化遺產:牛皮酥。干的牛皮,經過燃燒、捶打、洗凈,與黃豆及當地一些山野香料一起炒制,吃起來香酥脆嫩,美味。




拍攝:房木生



Q:請您分享一些在鄉建項目中的經驗和方法?

       首先,鄉建是解決鄉村振興發展中建設層面的問題,設計是針對問題去提出的,針對現狀和將來面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案,要適度,想得更周全一些,不要因為設計反而帶去問題。比如設計項目的維護、運營、使用方式的開放性等問題。因此,基于鄉村人才緊缺、維護資金緊缺、使用可能多變等現實問題,我們在設計中不過分追求建筑景觀的“完成度”、“設計感”、“當代性”等被精英建筑圈認為政治正確的金科玉律,而是保持適度、開放、節約等基本判斷和方法。其次,鄉建中,我們是“硬件”的設計者,但發現如何使用場所、由場所激發出來的活動等“軟件”才是最重要、最具有生命力的,“一切堅固的東西終將煙消云散”。因此,基于“軟件”的硬件設計就很重要。我當過近五年的鄉建院總設計師,在鄉建院,我們往往“軟硬兼施”,軟件方面在鄉村做綜合合作社,做社區營造,通過內置金融方式將鄉村的人、物因素組織起來,然后同時做硬件的改造建設。硬件的設計建設結合軟件的指導,就會有目的得多,我們把自己當作了主人,去發現問題,通過設計解決問題。在這樣的鄉村建設設計中,就沒有了普通建設項目的“紅線”,物理空間上沒紅線,空間使用上也沒紅線,紅線通過設計師去發現和平衡,比如:怎么花最少的錢解決最多的問題?怎么充分利用空間?怎么讓建設的項目雅俗共賞?等等。


Q:在現代和鄉土之間如何找到平衡?

       現代,或者說當代,是作為設計師在設計項目時需要表達的標準。這個問題,從歷史的角度看,確實是正確的,當代要有當代的信息呈現。但從當下的人,包括具體使用建筑空間場所的人之角度來看,卻往往不一定只是現代或者符合“當代”的元素就能滿足的。這就往往產生了矛盾。一些很有名的建筑,甚至被公認是“當代名作”的建筑作品,在使用及實用方面卻不盡人意。從建筑師“作品”的評判角度出發,往往越是純粹,越有辨識度,越是“現代”或者“當代”,甚至只是空間及外形越“上相”,其“作品”的含金量就越高,反之,就會吃虧。在鄉村,建筑和景觀不是純粹藝術,我個人感覺不太適合將設計師的個性純粹賦予其上,設計應謙和的共生,而非高傲的挺立。因此,要問我如何在現代和鄉土之間找平衡,就如寫書法一樣,在設計時有基本的預設和價值判斷,我往往在動態過程中做出平衡,該鄉土的時候,向鄉土學習,該現代的時候,去勇敢創造新的樣式。


Q:回顧這些年的職業生涯,您對設計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我非常享受作為職業設計師的生命體驗。我覺得,設計師所有的創作、所有的營造,是可以作為一種介質媒介,讓身處空間其中的人能感受和體驗到對自然、對文化、對生活生命等之美妙細微、之積極樂觀、之感染動人。因此,設計作為我對這個世界的一種表達手段,反過來我自己也得努力去追求發現美,去積極樂觀,去深思感動。




房木生

1972年生于中國廣東,現居中國北京。Farmerson Architects (房木生景觀設計公司及共生建筑設計公司)創始合伙人、設計總監,曾任中國鄉建院總設計師。清華大學1992級1997屆建筑學學士,中國景觀建筑設計及鄉村設計領域著名設計師。房木生及其事務所認為人類及個體所做之事,是一種此時此地獨特的“遺產”,如蝴蝶效應般對時空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因此,房木生認為設計是一種人生修行,通過設計實踐深入挖掘場所蘊含的歷史、自然精神意義,充分利用此時此地的材料和手段,強調獨特性和共生性共存的設計操作,達成不辜負“遺產”的使命意義。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康縣全域旅游游客集散中心

項目類型:建筑

項目地點:甘肅省隴南市康縣長壩鎮吳壩村

設計單位:Farmerson Architects 共生建筑設計(北京)有限公司

設計內容:建筑、室內及標識系統

主持建筑師:房木生

設計項目組:蘇亞玲、黃寒國、王坤鵬、修琳、馬家樂、嚴景業、趙云飛、白雪峰、劉芳、劉玉敏、劉歡

景觀設計單位:房木生景觀設計(北京)有限公司

施工圖合作:北京華巨建筑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銀廣廈集團有限公司

業主單位:康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

設計時間:2022.1-2023.3

建設時間:2022.5-2023.10

建成狀態:建成

建筑面積:2045平方米

建筑材料:鋼材、仿木鋁板、灰黑色青瓦、玻璃、砂巖、花崗巖、無機磨石、外墻涂料等

撰稿人:房木生

圖片攝影:共生風景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vr综合| 在线亚洲97se亚洲综合在线| 伊人久久综合热线大杳蕉下载|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无码久久综合影院|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另类|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 欧美亚洲综合另类|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人守人婷| 亚洲综合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色综合合久久天天给综看| 伊人成年综合网| 激情综合色综合久久综合| 亚洲国产综合网| 丁香五月婷婷综合激情在线|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 久久综合香蕉国产蜜臀AV|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综合| 青青草原综合久久大伊人| 成人综合久久精品色婷婷| 亚洲欧美综合区自拍另类|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深深爱| 伊人丁香狠狠色综合久久| 婷婷色中文字幕综合在线| 91精品婷婷国产综合久久| 亚洲欧美国产∧v精品综合网 |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在线综合亚洲中文精品|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 奇米综合四色77777久久| 偷自拍视频区综合视频区|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