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形態”是一個正在成長和壯大中的設計團隊,我們的名字就決定了我們的包容性,同時,我們也感興趣“共生形態”這一詞組的所有內涵。在當今發展中的中國,大規模、巨量、高速的建設狀態鼓勵社會性的設計實踐,對于設計師來說,擁有的機會不但是設計一件作品去影響和改變生活,更是致力于當代中國面貌的成形過程,這是對“共生形態”設計團隊,對中國的類似工作的最終挑戰。
編輯:sally
項目名稱:越秀·珠實·城發·江灣和樾
室內設計:廣州共生形態設計
軟裝設計:廣州共生形態設計
仿佛一張精密的網
現代城市
將我們編織在其中
都市叢林 鱗次櫛比
徘徊于大同小異的格式與空間
人與時間共同被納入標準化方格
居住空間
被迫遵循一種外在的秩序
一切似乎都在被規劃 限制
犧牲個人的想象與獨特性
將自由壓縮至最小的單元
這究竟是居住的現實
還是都市默化的隱喻
居所的存在本身
揭示了現代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矛盾
正如柏拉圖的洞穴
人們
渴望安定卻又不甘被固定
人們
追求舒適卻又希望能隨心所欲
挖掘空間的故事
為的是對抗平庸與一致性
對生活方式的思辨
決定我們是接受那些外在的制約
任由它們消磨我們的個性
抑或是在有限的框架中
去探尋無限的可能
我們尋找著一種平衡
在局限中創造自由
于趨同中追求獨具一格
對冗長生活的微小反抗
觸動微妙而深邃的空間關系
這正是現代生活的藝術
腳下是有限的邊界
眼前是無限的可能
客觀存在的結構之中
會生長出諸多主觀的需求
現代生活步履匆匆
有時
人希望彼此擁抱
有時
人需要“與世隔絕”
作為獨立的個體
面對居住空間
人們思考的出發點往往并非空間邏輯
而是真實的自我感知
一系列動態
行走 烹飪 入浴 歸來和離去......
以充滿戲劇性的形式交織在一起
共同構成生活
戲劇演員思考
如何在有限尺度中和空間建立行為關系
空間設計師思考
如何以”動“的思維去表達
在生活之中
空間更清晰 時間更綿長
而人 永遠是最真實的存在
在存在與自由的悖論之中
形態的構筑并不是現代住宅的全部
空間設計以情緒價值為依托
引導人們走向更深的寧靜與滿足
純粹而理想化的呈現方式
不斷驅動體驗
重塑有關生活的熱望
正如生而為人的使命
也是在不可逃避的現實中
為個體的存在
注入獨一無二的意義
項目名稱:越秀·珠實·城發·江灣和樾
室內設計:廣州共生形態設計
軟裝設計:廣州共生形態設計
設計總監:彭征
主案設計:曾晉家 黃清華 陳莉莉
設計團隊:溫洪源 李佳穎 朱國光 馮嘉豪 梁嘉升 李永華
項目業主:越秀地產廣州區域
項目地點:廣東 廣州
設計時間: 2023.08
竣工時間:2024.04
項目攝影:大象攝影
“共生形態”是一個正在成長和壯大中的設計團隊,我們的名字就決定了我們的包容性,同時,我們也感興趣“共生形態”這一詞組的所有內涵。在當今發展中的中國,大規模、巨量、高速的建設狀態鼓勵社會性的設計實踐,對于設計師來說,擁有的機會不但是設計一件作品去影響和改變生活,更是致力于當代中國面貌的成形過程,這是對“共生形態”設計團隊,對中國的類似工作的最終挑戰。
彭征
共生形態(C&C DESIGN)創始人、設計總監,高級室內建筑師。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設計碩士畢業,現為廣州美術學院建筑藝術設計學院客座講師、實踐導師。
彭征先生關注城市化進程中的當代設計,思考和踐行“共生”的設計哲學,從事建筑、室內、景觀等多領域的設計實踐,設計作品具有較強的建筑感和現代簡約的風格。
代表作品包括珠海星河糖廠文化博物館、河源保利星空小鎮、南昆山十字水生態度假村、時代中國總部、美的地產企業總部、貴陽美的·1958時光里、廣州亞運會景觀創意裝置“風動紅棉”等。
作品曾獲2017年德國iF設計(室內建筑類別)唯一金質獎。連續六年蟬聯美國室內設計雜志Best of Year Awards年度最佳金獎、英國第25屆Andrew Martin國際室內設計大獎得主暨年鑒封面作品得主,Andrew Martin全球TOP100優秀設計師得主、2008-2023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金獎/大獎獲得者、2018-2020及2022年金騰獎金獎獲得者、2022 WIN Awards 英國《世界室內新聞》雜志大獎金獎獲得者。
熱點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