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強,中央美院建筑學院副教授,建筑營設計工作室創始人。主要研究基于傳統文化背景之下的當代建筑與室內環境,致力于讓空間成為人與人、人與環境交流的媒介,創造宜居生活。2015年獲評美國《建筑實錄》全球十佳“設計先鋒”。作品曾獲歐洲杰出建筑師論壇(The Leading European Architects Forum) 建筑獎年度改造建筑大獎,美國Architizer A+Awards建筑改造評委獎,美國《Hospitality Design》HDAwards年度設計大獎,美國《Interior Design》年度最佳設計獎,美國《Contract》第37屆年度室內設計大獎,臺灣室內設計大獎金獎,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金獎,亞洲最具影響力大獎榮譽獎,WA中國建筑獎入圍獎等。作品獲邀參加美國哈佛大學“走向批判的實用主義:當代中國建筑”展,韓國光州設計雙年展等。多個作品被國內外知名雜志和媒體廣為報道,包括美國Architectural Record,英國Architectural Review,意大利Arquitectura Viva,荷蘭Frame,新加坡d+a,香港Perspective,臺灣建筑,時代建筑等雜志媒體以及dezeen,designboom,archdaily,gooood等網絡媒體 。
編輯:賈楠
設計公司:建筑營設計工作室
建筑師:韓文強
這是一個供人參佛、靜思、冥想的場所,同時也可以滿足個人的生活起居。建筑的選址在一條河畔的樹林下。這里沿著河面有一塊土丘,背后是廣闊的田野和零星的蔬菜大棚。設計從建筑與自然的關聯入手,利用覆土的方式讓建筑隱于土丘之下并以流動的內部空間彰顯出自然的神性氣質,塑造樹、水、佛、人共存的具有感受力的場所。
為了將河畔樹木完好的保留下來,建筑平面小心翼翼的避開所有的樹干位置,它的形狀也像分叉的樹枝一樣伸展在原有樹林之下。依靠南北與沿河面的兩條軸線,建筑內部產生出五個分隔而又連續一體的空間。五個“分叉”代表了出入、參佛、飲茶、起居、衛浴五種不同的空間,共同構成漫步式的行為體驗。建筑始終與樹和自然景觀保持著親密關系。出入口正對著兩棵樹,人從樹下經由一條狹窄的通道緩緩的走入建筑之內;佛龕背墻面水,天光與樹影通過佛龕頂部的天窗沿著弧形墻面柔和的灑入室內,渲染佛祖的光輝;茶室向遍植荷花的水面完全開敞,幾棵樹分居左右成為庭院的一部分,創造品茶與觀景的樂趣;休息室與建筑其他部分由一個竹庭院分隔,讓起居活動伴隨著一天時光的變化。建筑物整體覆土成為土地的延伸,成為樹蔭之下一座可以被使用的“山丘”。
與自然的關系進一步延伸至材料層面。建筑墻面與屋頂采用混凝土整體澆筑,一次成型。混凝土模板由3公分寬的松木條拼合而成,自然的木紋與豎向的線性肌理被刻印在室內界面,讓冰冷的混凝土材料產生柔和、溫暖的感受。固定家具也是由木條板定制的,灰色的木質紋理與混凝土墻產生一些微差。室內地面采用光滑的水磨石材,表面有細細的石子紋路,將外界的自然景色映射進室內。室外地面則由白色鵝卵石漿砌而成,內與外產生觸感的變化。所有門窗均為實木門窗,以體現自然的材料質感。禪宗講究順應自然,并成為自然的一部分。這同樣也是這個空間設計的追求——利用空間、結構、材料激發身體的感知,人與建筑都能在一個平常的鄉村風景之中重新發現自然的魅力,與自然共生。
項目名稱:水岸佛堂
項目地址:河北,唐山
項目類型:宗教建筑
用地面積:約500平米
建筑面積:169平米
設計時間:2015.04—2015.08
施工時間:2015.10—2017.01
建筑設計:姜兆、李曉明
結構設計:張富華
水電設計:鄭寶偉
攝影師:王寧、金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