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禪空間美學”的開創者,現任臺灣室內設計專技協會理事長,A+設計師聯盟榮譽顧問,杭州量子大學IDS文創學院院長,中國室內裝飾協會設計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講師。
自喻人生因偶然而后必然,偶然于探索禪學的真諦,必然于追尋靈性的自我。常見其作品中闡釋出儒釋道的精神,以哲學的觀點探討空間外的空間。在不同時期的中,以詩人的情懷、導演的觀點及哲人的思維演繹出作品。
設計公司:山隱建筑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主案設計:何武賢
參與設計:呂嫦謀、劉玉萍
臺灣山隱建筑的辦公空間,榮獲了2016年德國 iF 室內建筑設計獎(辦公室/工作場所),由“生活禪空間美學”的開創者,山隱建筑的創始人何武賢親自設計,用自然的靈性結合老舊建筑的基底,營造出了一個充滿文化質感的空間。
四十年前臺灣室內空間的梁柱,要比現今的大樓要優雅得多。為珍惜這個在都會已成弱勢"族群"的老舊公寓,本案保有原來建筑的文化基底,用現代簡潔的設計手法,融合歲月斑駁的痕跡,積累的文物,制作線性的薄板型家具及燈飾,用簡單元素的組合構成,于空間中相互融合而不造成負擔。
在樸實低調的文化氛圍里,展現具時尚且具現代感的設計精神。七十年代的建筑框架加上當代的思維,珍惜過去,省思未來。
入口為了具有通透感,采用玻璃矮門、鋼索欄桿,虛化內外的區隔。厚鐵板為防震橡膠腳踏階,登上大門的前庭,水泥島臺內外一體。
大廳中,垂紗、竹林,導引著夕陽畫出柔和的光影。神似袋鼠的藝術品,彷佛自叢林中誤闖入"山隱建筑"。
灰階的舊屋空盒子里,與鐵構件的融合,展現幾何圖形的現代美學。冷峻的空間捎來一株綠,并非只為柔化空間,而是因它形似一個現代雕塑品,并與窗外的綠樹相互呼應。
灰階的舊屋空盒子里,與鐵構件的融合,展現幾何圖形的現代美學。冷峻的空間捎來一株綠,并非只為柔化空間,而是因它形似一個現代雕塑品,并與窗外的綠樹相互呼應。
在鐵黑、泥灰的天花板上倒掛輕、重型鋼架,作為LED鋼索燈攀藤的支架,依空間的需求,呈現出隨機能而形的大型自制燈具。
沒有干擾,簡單的框架空間,超薄的桌面,只留下窗外倒映的綠光。
小小補給站空間,有歲月文化積累的吊飾,又有現代簡潔的吧臺。架上的餅干、糖果罐子,層層置放;磨豆機磨出的咖啡香氣,舒緩了工作壓力。
保有老舊空間的氛圍,結合積累的書籍和文物,展現工作室最具價值的資產。閑暇的時候,打開工作室的后門,花園的美好窗景足以帶走所有疲憊。
項目名稱:珍惜 · 省思
項目地點:臺灣臺北
項目面積:190平米
主要材料:鐵件、進口瓷磚、大玻璃、實木
項目攝影:李國民、高政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