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賈楠
設計:好似飛行工作室
當下流行的餐飲文化中,拍照空間的重要性成為不亞于廚房功能的真切存在。在空間設計過程中,從概念到節點各個環節都需要經過“拍照是不是好看”的推敲。這家甜品店在投入運營后的反饋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反思, 我們一邊欣慰于滿足了顧客的這種日常需求,同時也在思考:記錄以及瀏覽記錄是否占據了我們過多的生活?而此次餐廳設計是否某種程度上在鼓勵這種生活方式?
餐廳選址位于始于唐代的成都大慈寺西北側,店鋪主立面朝向古寺的紅色圍墻,竹影婆娑,磬音飄裊。餐廳與紅墻的對話于是成為設計的起點。
外立面入口改造
原建筑玻璃幕墻向室內后退一個通道寬度,為人與臨街店鋪推門即進的關系增加迂回機會。由金屬網與玻璃幕墻組成雙層立面,柔化了室內與佛寺邊界。同時因二者相互推拉的關系形成靜止的動態,也給名為“客從何處來”甜品餐廳增添武俠氣息。
建筑外墻面的磨砂銀白色特殊肌理漆,襯托綿延起伏的金屬編織網,打造新鮮的質感和記憶。
室內空間設計
我們從大正昭和年間的色典中選出較低飽和度的紅“珊瑚珠”作為貫穿一二層交通的色彩,與對面的寺廟紅墻產生對話。室內共兩層均層高較高,且原始條件兩層之間無樓梯連接。這些現狀給設計和布局留下了更大的空間和余地,因此交通空間的設計成為此次改造的一個重點。
通道由剪刀梯,夾層平臺和無柱旋轉樓梯組成。玻璃磚與珊瑚珠色鋼板組成的交通空間串聯著幾處可停頓空間,使游走過程因此慢了下來,緩解因層高造成的令人恐懼的樓梯踏步數量,并豐富了體驗內容。
剖面圖
三幕式結構做為好萊塢電影的典型敘事手法,沿襲自亞里士多德闡釋的“故事基本要素”,即:開端、中段和結尾。而“三幕劇”概念發源于舞臺戲劇,承自十九世紀法國劇作家尤金史克萊伯。通常前中后段在時間上各占1/4、1/2、1/4,第一幕和第二幕結束時會有一個“轉折點”,改變故事的走向。我們在此借鑒了這一概念。
第一幕旨在鋪陳。進入樓梯間,與寺廟正對的超大比例外凸窗將人的視線一直延伸至寺廟內建筑上,樓梯間墻、頂、地面的珊瑚珠紅如寺廟圍墻的延續,與寺廟產生對話。
取景窗其實對內也對外:對室內定格一片墻景;對室外,在樓梯上行走的客人也構成了風景本身。
第二幕旨在制造對立。 穿行在夾層走道,左右均為4.2m挑高空間,緩沖休息同時可俯瞰一層活動場景,以及欣賞專門為之預留挑高空間的裝置。
第三幕旨在事件如何結束,揭開伏筆,所有遺留未解的謎團都在此解開。
常規雙螺旋無柱旋轉樓梯需要地基來支承。為了實現在鋼結構夾層上建立無柱旋轉樓梯,施工時先立中柱,通過夾層樓板結構將力轉化后再將部分中柱除去,剩下的部分即是扶手。
旋轉樓梯是整個上樓過程的最后高潮階段, 一段短暫的旅程結束,走出相對狹窄的旋梯,便來到二樓挑高9m的雙向坡屋頂空間。
二層靠窗座位的設置提供另一種用餐體驗,同時也使這里從商場二層室外連廊看過去成為一面四格櫥窗。
玻璃幕墻外覆的金屬網在一層時是由窗框與門框往外推,而在二層是由門框向內拉 ,這場從進入餐廳開始的空間體驗以動態的立面開始,在二層立面呈現出反向的動態, 同樣以一個曖昧的邊界作為此次空間體驗的結束。
一家甜品餐廳也如一個日常生活的舞臺,各種活動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展開。約會,下午茶,拍照,絡繹的客人是臨時的表演者,也是移動的視覺景觀。
首層平面圖
樓梯連廊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立面圖
項目名稱:客從何處來甜品餐廳
功能: 甜品餐廳
地址:成都遠洋太古里,大慈寺西北側
類型: 立面改造 + 室內設計
設計團隊:好似飛行
結構與材料: 金屬網與玻璃幕墻雙層立面,鋼結構
室內樹脂板與水磨石等
建筑面積:200平米
設計時間:2017 年 2 月 - 6 月
施工時間:2017 年 4 月- 10月
攝影師:田方方
好似飛行/House Fiction工作室簡介
好似飛行/House Fiction是一間年輕的設計實驗室,于2017年由建筑師冀雅瓊在北京創立。工作內容探索于規劃、建筑、室內、產品、出版物、裝置及影像等領域,以滋滋不倦地在商業與藝術領域匍匐實踐為藍本建設偉大祖國。
熱點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