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不是某種東西的停止,而是某種新的東西在此出生。”Oft Interiors立足于創意之都香港,其設計重視空間的敘事性表達,以不界定任何風格,大膽而富有創造力著稱,致力于為全球范圍內的消費者創造絕無僅有的驚喜體驗。
《寒戰》中精彩絕倫的“奪權”戲在數碼港三座里面取景拍攝。有趣的是,《寒戰》中郭富城的辦公室正是《無間道3》里黎明的辦公室。
電影熱映同年,香港設計事務所Oft Interiors受邀為MCL數碼港戲院設計做全新視覺和空間功能設計, OFT設計擅長結合商業思維與視覺文化,致力于為商業空間創造“場景式消費體驗”.在這個設計中,OFT不僅為Z世代消費人群帶來全新像素世界,還解決了舊戲院動線和商場引流能力不足的問題,實現影院和商場雙向引流。
“我們經常在大局上投入太多精力,卻忘記了像素。”——西爾維亞·卡特賴特
設計以「放大鏡中的微觀世界」為主題,OFT通過對三維城市進行二維想象與思考,將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像素進行解構,同時以一種全新尺度重塑屏幕里的空間。
他們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電子屏幕無處不在的世界中,如果這個世界就由電子屏構成,那麼我們就是構成這個世界的一粒粒小小像素,因為每個個體的不同,世界才變得更加立體與鮮活。
OFT將紅色及鋁色相結合,作為項目設計的主色調,整體氣氛充滿活力、熾熱與沖勁,在這個被放大的微觀世界里,曾經扁平的像素格,變成了一個個立體的像素柱,過去只能觀察到表面,如今則可以窺得全貌。
香港數碼港內設電競場地,具有電子化、數碼的高科技定位。
在消費場景多元化、消費群體更趨年輕化的商業探索下,OFT將影院打造為一個具備科技感和未來感的商業空間,提供優質的價值、服務和體驗吸引更多“Z世代”人群,從而實現年輕消費群體的圈層突破。
改造后的電影院契合了這類人群消費心理特征,與影院充滿現代、未來和科技感的調性和風格相輔相成,同時影院面向不同圈層消費群體,吸引更多年輕人進入影院,帶動數碼港商場消費。
除了創造一個沉浸式體驗世界,設計師還根據電影院的商業邏輯,在動線與布局上進行重新規劃,把原本街邊入口改為商場進入,實現商場與影院相互導流。
售票處以獨立建筑的身份出現在數碼港商場中,如同一個天外來客,讓消費者能夠在室內也獲得置身戶外的體驗感。
同時,把主入口與售票區移至二層,一層則作為賣品區,賣品區是影院的重要盈利結構,一個更為聚集的賣品區不僅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位于更為開放的一層,也能為影院創造新的盈利點,分開設置后的賣品區空間感變大,帶來更好的消費體驗。
不僅如此,設計師還將原本的多出入口變更為一個檢票口及出口,利用走道自身特點,以一個方向性引導觀眾,更好地進入消費場景。
除此之外,設計師還利用大堂高天花的窄長特征,用平面表現手法呈現立體概念,將像素用生動的方法呈現,并通過天花鋁條造型的延伸感和方向性,把消費者由入口帶到大堂。
天花鋁條縱橫交錯,巨大的像素格貫穿整個影院,不僅帶來強視覺沖擊,同時極具動感及視覺引導性。
地面通道狹長但具有一定弧度,像一條曲折通幽的小徑,盡頭處別有洞天。
由于空間狹窄,因此設計師在設計地磚時,特意依照天花弧度進行拼貼,用深色磚對應天花鋁條,淺色磚則對應天花影子,地面與天花呈現出一種倒影的效果,相映成趣。設計師還用鏡面或拉平墻體將原本的柱子隱藏,兼具美觀與實用。
影廳走廊運用大量反光物料,如金屬波浪板、灰鏡及鋁板,令畫面更加豐富,從視覺上改善走道空間狹窄的問題。
影廳外墻由不同顏色、尺度的鋁條造型與玻璃及金屬浪板構成,形成旗幟鮮明的第一視覺中心。當不同光影照射在反光物料上時,形成不同的空間體驗感,影廳導示設計也使用反光材料,帶來視覺沖擊。
影廳內部也分為冷暖兩種氛圍,燈光可以根據不同場景環境進行調節,并以不同的色彩營造出視覺的不同。
以單一、簡潔的馬賽克,拼貼出豐富、生動的立體墻面,完成像素由簡單到繁復畫面的呈現。前后凹凸效果,拼出富有立體感的特色墻體,在光影暗合中帶領觀眾進入沉浸式情境體驗中。
洗手間則由紅色與淺色割裂為現實和虛擬,帶來張揚、熱烈的視覺呈現。當香港數碼港既是取景地又有電影院,當虛擬和現實在影院交疊時,我們是否可以直達過去、現在與未來?
電影院就象是通往虛擬世界的任意門,OFT通過對影院像素概念的大量運用,模糊了現實世界與虛擬空間之間的界限,為消費者帶來新奇體驗。OFT希望通過這個項目,能讓消費者可以以一種陌生視角,去探討城市與個體、虛擬與現實甚至平面與立體之間的關系。
鄒卓明(CM Jao)與張敬貴 (Ken Cheung) 先后畢業于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二人在國際知名建筑與室內設計事務所的職業生涯中,積累了極為豐富的室內設計經驗,同時具備國際化視野和開拓性思維能力。2013年創辦Oft Interiors Ltd.,自成立之初,OFT便以打破規律之姿,為最復雜的設計挑戰提供解決方案。
CM與Ken擅長對商業、購物、娛樂等不同消費場景,進行空間邏輯的分析、論證與嘗試,以設計催化空間更多可能性,完成一次又一次“空間創新實驗”,推動[體驗式消費場景]的發展,重塑品牌獨一無二的基因與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