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筑設計(TEAM_BLDG)成立于 2012 年,工作領域涉及建筑、空間、景觀和產品設計。事務所的兩位創立者認為,“BLDG”雖意為樓宇但更是一個動詞,代表著“建造”的過程,設計概念的完成只是建筑師工作的起點,相對于表達設計理念與確立設計風格,他們更關注建筑和空間、室內和室外所營造的氛圍以及帶給人的感受。
高密度的淮海中路,人車匆匆。在新天地商圈最高建筑的南側,是項目的基地所在。與以往實際建筑項目不同,此次設計的為一座空間裝置——間園,“家”與“微公園”是創作遵循的兩個重要主題。
今年春天,上海疫情與封控使市民們日常聚焦的重心再次落回到“家”這個空間,我們發現人們的外出行為削減時,城中動植物卻愈發從容地生存著。本次裝置作為2022年設計上海·新天地設計節的一部分,人、家與自然的關系被拆解與重構,我們希望在喧囂鬧市的基地環境中,在因疫情而居家時間驟增的當下,打造一個供人駐足與休息空間的同時,借此引發觀者對“家”的重新審視與思考。
由于基地內原本就有著多條相互交叉的人行路徑,建筑師便將既有動線作為切割空間的手段,劃分出三個相對圍合的初始體量。我們將解構后的“家”的三個基本空間:廳、室、衛分別置入其中進行重構,并隨功能的不同,在面積上生出了小、中、大的差異。繼而依照環境旋轉角度,使其兼顧動線與沿街立面的視覺穿透性。
另一方面,設計考量了人體對廳、室、衛的不同體感與私密性要求,使各空間產生相應的高差變化。在限高條件下,層高最高點為5米,最低為2.45米,三個坡屋面不僅形成了“家”的向心性,且滿足了將雨水匯集至綠植內院的功能。“家”的各部分與三個主要出入口無硬性阻攔,人群環繞或進出,在裝置內外留下交錯的足跡。
膠合木與磨砂波浪板材使裝置立面呈現出兩個層次內與外、實與虛的對比和融合。我們通過反向結構設計將龍骨外露,避免了內立面的繁雜,而縱向龍骨則呼應著基地周邊樹木的垂直生長形態。此外,三處空間在外立面的特定位置均增設窗洞,加強了局部的通透感,為室內引入更多自然光線。各組窗洞之間形成幾道連續的視覺帶,“家”的氛圍得到釋放,與植物、城市景象相互重疊,為過往“觀眾”帶來好奇與想象。
人們駐足入口,便會望見代表著“家”的各部分在中心自然“擠”出公共區——一處覆滿植物的微公園,也是相關活動的生發地。
為了滿足裝置臨時性與低技建造的需求,對水肥依賴度較小的芒草類作為主要植物;基于對動線的分析,防腐木形成交錯的路徑引導人行,為觀者游覽或集體活動提供一個自然花園。
另一方面,如何營造私密與公共的關系,是一個相當吸引并值得思考的問題。日本傳統住宅內的“緣側”給了我們啟發。建筑師黑川紀章曾講到:“緣側作為室內與室外之間的插入空間,是介乎內與外的第三域。它既不割裂內外,又不獨立于內外,而是內與外的一個媒介結合區域。”設計首先將各空間抬高了0.45米,其次借3.5米半徑圓切割出三道弧頂,形成了覆有頂蓋卻相對開敞的檐廊空間。自然與家在檐廊下相互捕捉、相互滲透,維持了良好的平衡關系。
“間園”圍而不合的形態減弱了來自外界的噪音,在檐廊下俯坐時,風鈴聲懸在耳邊,園內的花草恰好擁簇在人們的膝頭。從高處俯瞰,“家”的各部分通過檐廊與微公園緊密串聯,仿佛“擁抱”在一起,向人們傳達著安慰。
隨著人們在“家”之間往來,裝置微弱的邊界感使自然在室內外之間流動,種類繁多的小灌木、小喬木類植物以較可控的方式棲息在屋檐下,為人帶來“親生命性”的愉悅感。室內盡可能減少了裝飾性語言,讓光線、植物與家具元素成為空間的主角。
當設計抹去了“家”的第四面墻,裝置的透光性在白天引入天光,夜晚降臨時透出朦朧的燈影,為廳、室、衛的不同縱深提供了多重解讀和體驗。借助沉靜溫暖的氛圍,愿“間園”放大人們對家和居住形態的種種想象,在有限的空間里經歷“無限”的生活。
裝置的搭建時間僅持續3天,且只允許在夜間作業。為此,我們與搭建方多次討論,最終采用預制組件的方式降低了現場操作的難度。展期結束后,裝置內所有的盆栽植物均又獲得了二次領養,而“間園”的主要建材之一膠合板也會通過“拆除-切割-重新拼裝”的方式實現“可持續”的良性循環,作為新的家具再次出現在別的生活空間里。
肖磊
間筑設計(TEAM_BLDG)創始人,建筑師,室內設計師。
滋埜悠司
間筑設計(TEAM_BLDG)設計總監,日本一級注冊建筑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