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sally
項目名稱:K11 MUSEA 一尚門買手店
設計公司:leaping creative 立品設計
設計總監:鄭錚
以未來人類文明考古視角,講述工業殘骸重構并重生的故事。
海洋之于人類文明是特殊的。在大多數歷史中,它是新世界的開端,更是孕育一切生命的源頭;它承載著開拓邊界與探尋未知的進取精神,又在每個人的基因中埋下了溯源的本能。
△建于貨倉碼頭舊址的K11 MUSEA,其名稱意為A MUSE BY THE SEA,即“海邊的繆斯”。(Credit:Kenneth Tsang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此次項目中的品牌店面選址于今年新落成的K11 MUSEA,所在的龐大商業體正是臨海而建。尖沙咀,維港邊,對岸即是中環。在這里,一個世紀以來聞名全球的繁榮都市之景,與海洋中原始卻永恒的力量感相互交織。
未來,當數字技術全盛、工業時代的紅利荒廢成為遺跡之時,眼前的海岸線或許又將成為文明考古的起點。循跡回歸生命母體的未來人類將看到怎樣的景象?而在工業產物的殘骸中,是否還會有生命存在?
△K11 MUSEA地處1910's年代香港主要貨倉碼頭藍煙囪碼頭舊址,其負一層空間位于海平面以下,工業風格的裝飾令整層建筑空間本身便呈現出海底工業遺跡般的獨特視覺感受。
回收廠中誕生的靈感:
廢舊材料中的可能性與生機
項目起始于設計師團隊對一個大型回收材料工廠的走訪。在分類堆疊的廢舊材料和隨處可見的機油印跡中,松散的韻律與秩序感讓整個工廠看起來自成生態,想象中的“工業遺跡”的畫面感愈發強烈。
拆分、攪碎、再壓縮成型,無論是金屬、塑料還是紙張,都在回收過程中逐漸喪失了原本被人熟知的形態。
△一輛報廢汽車在回收廠中將被解構成多少部分?
如果真的存在一個遍地工業廢墟的未來,這些材料將會呈現怎樣的姿態?在實驗性的當代設計語境中,它們又將獲得怎樣的可能性?
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我們開始了設計與測試。
△重回工廠的廢棄材料,被組合成特定形態,或在樹脂中凝固成人造的琥珀。
圍繞裝置構建空間體驗:
講述工業殘骸重構并重生的故事
從材料測試實驗回到店面空間中,一切都水到渠成。設計師運用裝置設計手法,實現了更具藝術性也更為情緒化的表達。
△空間布局圍繞裝置展開,有如考古挖掘現場。進入其中的未來人類會有怎樣的發現?
在面積僅一百多平方的小空間中,以裝置為核心構建場景,希望為觀者留下強烈的觸動及記憶。
△廢墟中的生命跡象,擁有類海洋生物的形態與奇特的身體結構。
△更多細節
透過這個類海洋生物頭部的透明亞克力罩,可以看見它的“驅動”是一臺報廢了的發動機,曾經屬于某一輛中國重汽集團生產的汽車。
從回收廠帶回的材料中,不僅有報廢的零部件,也有大量生產中裁切剩余的邊角料,他們是全新的,卻無法被重新投入使用。
廢棄鋁片條被放入特定容器中并灌入樹脂,像是生于更迭時代中的人造琥珀,被封存的物質成為了時間的化石。同樣的做法也被用于制作陳列道具,出現在其他的空間局部中與裝置形成呼應。
項目選址與回收廠的走訪經歷就像兩條分別出發的軌跡,因奇妙的際遇殊途同歸。在追尋未來生存空間與環境可持續的普適價值中,設計從對海洋與文明的思考到實驗性材料測試的實踐,并最終構建了傳達品牌內核的商業空間。
設計總監:鄭錚
項目經理:蘭穎
設計師:姚丁凌、劉宛玲
項目客戶:TFD一尚門
材料來源:廣州市萬綠達集團有限公司
雕塑實現:廣州玖藝雕塑
空間攝影:黃早慧
鄭錚
立品設計創始人、設計總監
畢業于英國倫敦藝術大學中央圣馬丁學院,獲產品設計榮譽學士學位,曾獲英國皇家特許設計師協會(CSD)全英大學生設計大賽產品設計類金獎。畢業后曾于倫敦從事產品設計、品牌設計、市場推廣等不同職能的工作,多元的工作經歷給予鄭錚多維的視角,使他相信多元設計思維與品牌商業策略的有機結合將為品牌創造最大價值。回國后于2010年創立leaping creative立品設計,商業設計作品獲多項國內外知名大獎,2017年獲評“40under40中國設計杰出青年”。
leaping creative 立品設計是一家品牌體驗設計咨詢公司,為不同行業的品牌提供形象策略和體驗設計服務。團隊由來自商業調研分析、品牌視覺傳達、空間體驗塑造、互動裝置及材料研究等各個領域的優秀設計師構成,擅長運用跨界設計思維與跨領域設計手段,基于品牌商業策略,為消費者打造獨特體驗。
熱點閱讀:
喜茶的全新美學實踐 讓喝茶“酷”起來
源于自然,歸于自然 | 成都彼安吉幼兒園